你对山西省晋城人的印象如何写

1.晋城 – 晋东南的一颗明珠
地理上,晋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的东南角 。和长治一起构成长治盆地,相对比较封闭,在没有高速公路的年代,和外界交流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几条盘山公路“下河南”,以及走长治通过几条古陉和外界联系 。受河南省的辐射程度比较大,开车到焦作40分钟,济源60分钟,洛阳90分钟,郑州2个小时,太原四五个小时 。方言也和传统的山西“老西儿”话不太一样,外省理解的山西方言多是太原盆地(太原,晋中一带) 。饮食上,典型的黄土高原,两年三熟,小麦大豆交替种植,面食为主 。气候上,在山西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当然,我们只在山西省内比比,最多加上旁边的河北(哈) 。
2.典型的北方四五线城市,“北方” -> 国营集体经济为主.
主要经济也就是几个国营大厂和煤,江淮(江淮重工),晋煤集团,二化(第二化肥厂),晋钢(晋城钢铁集团),兰花等,其实本质上也是煤 。
集体经济带给父辈们根生蒂固的观念就是,稳定压倒一切 。而且他们多为子女包办一切,为子女操碎了心 。说好听点叫最无私的爱,一切为你好 。换个角度讲,他们控制欲极强,让子女沿着自己设计的路线一步一个脚印,觉得这就是最好的道路 。当然,结果有好有坏 。
这里的人们观念比较老旧,走出去的人比较少,觉得自己的小日子挺“入吃” 。确实,五年之前还是很”入吃“的 。但是随着煤价下跌,传统能源的种种弊端,国有经济转型等等等等那些教科书式的问题,晋城经济现在很挣扎 。父母辈也开始怀疑?我给子女的路是对的吗?也鼓励大家出去闯 。总感觉晋城比别的地方慢一拍,你们其他城市是不是早就经历过这些阵痛了?
【你对山西省晋城人的印象如何写】3.当然了,以上两点让晋城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人们大多是国企和公务员,生活其乐融融(不过近几年好像晋城银行越做越大) 。小城市“熟人”文化挺明显,大家办个事,三两下总能找到认识的人,人们非常淳朴热情,近几年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
至于旅游文化方面,我就不做搬运工了,“地上文物看山西”,这里自春秋战国起就是北方政治文化中心,我们还是国际花园城市 。
尽善尽美,尽在晋城!欢迎大家到晋城来!
中国晋城 自有铁以来,泽州因煤铁而富,富而学,学则仕,彼时文风鼎盛,隋以来,先后出过一百二十余名进士,明朝尚书王国光、张慎言,大清相国陈廷敬等,均与“铁”有着不解之缘 。
泽州铁器的辉煌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最为鼎盛,“大德”钢针畅销海内外,“泰山义”剪刀名扬天下 。宋、金对峙时期,朝廷举国征招铁匠,实行一头多匠管理,在此打造十八般兵器 。旷日持久的战争使铸铁工艺日益精进,后转为民用,“九头十八匠”也被认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你对山西省晋城人的印象如何写

文章插图
晋城的冶炼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后唐长兴二年 (公元931年)官方允许百姓冶炼铸造铁器,泽州地区民间铁器驰名海内,铁器商人涉足全国 。
清道光年间,凤台县(今晋城市城区、泽州)已成为山西铁器业中心 。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曾在一份调查报告中讲到:“在欧洲的进口器侵入(中国)之前,是有几亿人从凤台县(今晋城市)取得铁的供应的,大阳(今泽州县大阳镇)的针,供应这个大国每一个家庭,并且远销中亚一带 。”代表作品有犁铧、犁镜、钢针、铁钉等,都曾闻名世界 。
山西晋城古泽州,有着”铸铁之都”的美誉 。古泽州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冶铸历史,但在这片土地上的火焰从未熄灭过,透过历史厚厚的幔步,依旧能看到从千年之前传来的火光若隐若现 。这种文化底蕴不仅仅来源于泽州数千年来的冶炼史,更来自于铁器本身独有的文化 。
你对山西省晋城人的印象如何写

文章插图
如今,晋城一些与“铁器冶铸文化”相关的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了非遗名录,如:国家级非遗项目“阳城生铁冶铸技艺”,省级项目“大阳手工制针”、“泽州打铁花习俗”等 。现如今,泽州铁器中最具实用价值的是铁壶,有手工壶与机制壶之分 。手工壶由蜡模铸之,如遇砂岩或残缺,即废,铸造难度很大,几乎十壶九废,且每壶必有不同 。铁壶铸成后,还需诸多工序,才可完成,非常稀缺 。这样制作出的铁壶,并非是花瓶一般的艺术品,看历史便可知晓,它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之一 。新的铁壶经过一段时间的烧煮之后,方可使用,软化水质,煮水口感软甜 。在煮水过程中,铁壶可以吸收水分中的氯离子,并释放出二价铁离子,长期饮用,能预防贫血,补充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