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四大五常

四大五常应为道、天、地、人,仁、义、礼、智、信 。
四大五常出自千字文 。人要具备四大五常,才能称其为人 。佛教认为:地、水、风、火是宇宙组成的四种基本物质 。地以坚为性,能承载万物;水以湿为性,能包容万物;火以暖为性,能成熟万物;风以动为性,能生长万物 。人身就由此四大组成,所以四大常作为人身的代称 。五常是指仁(仁爱)、义(正义)、礼(礼让)、智(才智)、信(诚信),是儒家的理论道德规范,不仅在过去规范着人们的行动,就是在今天仍具有借鉴的意义 。
四大五常分别指什么四大五常”,听到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会想到,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不是有五个吗?怎么变成了四大?谁要被除名了?显然这是一个误区,这里要讲的“五常”并不是“联合国五常”
所谓“四大”,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眼中的“四大”是指道、天、地和人 。强调的是人的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说明人应该要取法道和天地,因循客观规律办事,这样才能无往不利
不过,“四大五常”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却是在《千字文》中,其中的“四大”与老子所述有所不同,《千字文》中的“四大”说的是地、水、火、风四大基本元素,是古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古人认为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共同构造了这个世界 。
而“五常”指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五种美德:仁、义、礼、智、信 。是我国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 。也是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根本 。我们以“五常”作为我们的最高行为准则,构建出的是泱泱大国,盛世华夏 。
所谓正道,即正确的道路 。伟人曾经讲过“人间正道是沧桑 。”正确的道路并不好走,甚至满地荆棘,但是只要一如既往一往无前,不被歪门邪道所影响,不搞旁门左道 。我们终将会赢得胜利,而且是沧海桑田改天换地的大胜 。
四大五常、是什么意思?“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
五常这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其主要意思为:
仁,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页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 。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正辞严”等 。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 。
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 。
【什么是四大五常】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