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八吃乌饭的由来

四月初八吃乌饭的由来:相传古代的时候目莲的母亲遭遇了牢狱之灾 , 目莲就每天去送饭 , 但是每次都会被牢头狱霸和饿鬼抢去 , 目莲的母亲日渐的沧桑 。目莲是一个大孝子 , 为这件事伤心哭泣时 , 遇到一神仙的指点 , 把草头捣碎出汁 , 把大米浸泡成黑色 , 烧出的是黑色米饭 , 香气扑鼻 , 目莲吃了后觉得特别地好吃 。
之后 , 目莲就把乌黑的米饭送到牢狱去 , 牢头狱霸不敢吃害怕有毒 , 就没人抢食了 。目莲的母亲把乌米饭吃了后觉得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 身体也健壮起来 , 平安的度过了牢狱之灾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大孝子目莲 , 每年的四月初八就被定为吃乌饭的日子 。
民间传说:吃乌饭的由来相传 , 古时候黄田有一位叫石驮的农民触犯了官府 , 被抓到县衙里去坐牢 。古时 , 坐牢的人要家里给送饭 , 否则会饿毙身亡 。其妻明珠挑着大米到县城 , 找一家亲戚住下 , 一日三餐把米饭用油盐炒得香喷喷 , 送到大牢里给丈夫过活 。
牢卒们一见到亮油油、香喷喷的大米饭 , 馋得口水直流 , 明珠送去的炒饭都被牢卒扣除 , 吃到自己的肚子里 , 所剩无几给石驮 。有一日探监 , 明珠隔着铁窗看着皮包骨头的丈夫 , 泪珠涟涟 , 无计可施 。
回到亲戚家 , 明珠痛哭了一场之后终于想出了送饭的好主意 。天微微亮 , 她就上山采回一篮“乌饭芦”叶 , 放在窝里煎了一大碗乌黑的叶汁 , 然后用它煮了一小锅饭 , 一锅米饭变得乌黑发亮 , 味道比原来更香 。
牢卒们一见到“乌饭” , 都以为一盘烂饭 , 捂着鼻子 , 叫明珠自己直接送给丈夫 。明珠把饭端到石驮面前 , 石驮亦感到莫名其妙 , 待妻子把“乌饭”的来由告诉他后 , 石驮感激地接过“乌饭” , 不久就恢复了体魄 。一年后 , 石驮期满被释放回家 。
明珠死后 , 这一带人们便在四月初八明珠的生日这天做“乌饭”吃 , 此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
乌米饭的由来与传说 乌米饭原为中国民间节日食品 , 唐代即有 。江苏和安徽一带每逢农历四月初八 , 多有人家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 , 已成习俗 。农历四月初八 , 是中国传统的乌饭节 。民间传说是因为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 , 为了吃到饭 , 想办法用南烛叶捣汁染米 , 煮成乌饭送去 , 饿鬼们不敢吃那乌饭 。母亲才终于得以饱腹 , 老百姓年年吃乌饭 , 纪念目连这位孝子 。《本草新编》记载:南烛叶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叶 。
历史起源
乌米饭原为民间食品 , 唐代即有 。江苏宜兴、溧阳、金坛和皖南一带农村每逢农历四月初八 , 多有人家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 , 已成习俗 。在中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安徽等地 , 人们仍保留着农历四月吃乌米饭这一古老的习俗 。有的地方在清明寒食节吃 , 而更多的则是在四月初八这天吃 。乌米饭是花溪苗族、布依族独特的风味小吃 。农历四月初八 , 布依族称为牛王节 , 也叫开秧门 。四月初八一过 , 打田栽秧就开始 。开秧门这一天吃了乌米饭 , 打田栽秧这段时间 , 身强体健、百病不生 , 因此家家户户都要吃香喷喷的乌米饭 。
古代做法
乌米饭古今的制法不一 。明代乌米饭的做法是先将米蒸熟、晒干 , 再浸乌饭树叶汁 , 复蒸复晒9次 , 所谓九蒸九曝 , 成品米粒坚硬 , 可久贮远携 , 用沸水泡食 。《荆楚岁时记》说乌米饭是寒食取杨桐叶染饭 , 其色青而有光 。梁代陶弘景的《登真隐绝》介绍了太极真人青精干石食迅饭法的烹制流程 , 即将南烛草木叶与茎皮合煮后 , 取其汁浸米并上锅蒸制 , 令饭作青色 , 高格曝干 , 当三蒸曝 , 每蒸辄以叶汁溲令浥之 。
乌米饭是哪里的特产?乌米饭是纪念谁的?乌米饭是很多地方的饮食特色之一 , 有很多种说法 , 同时立夏也有吃乌米饭的习俗 。那么 , 乌米饭是哪里的特产?乌米饭是纪念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