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意思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意思是: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而不是用道来使人的才能扩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出自孔子《论语·卫灵公》,其中著名文句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
资料扩展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意思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解释1、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意思是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发扬光大 。”
2、含义: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 。这句话阐述了人与道、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儒家对“人”与“道”关系的基本看法
详解:这句话和前面的有点不同,字面意思很简单 。“弘”,“使~光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使道光大,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 。”然而,字面简单的,往往理解起来更复杂 。这个简单的句子,却厘定着《论语》、儒家对“人”与“道”关系的基本看法 。
有一个很坏的传统,总把“道”往虚无缥缈中寻去 。这种把戏,千百年来一直愚弄着偷心不死之人 。而对于《论语》、对于儒家,这种把戏是无效的 。儒家从来都是现世的,无论这“道”是何道,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承担”上 。在《论语》里,“道”只指“圣人之道”,只和现世有关,只和现世的“人不愠”有关 。任何往虚无缥缈处瞎推的把戏,都只能是把戏 。
还有一种更坏的传统,就是以“道”压“人”,把“道”描绘成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然后让现实的“人”为这个虚无缥缈的远景垫背 。这,比起“一将功成万骨枯”还要残忍 。后者,至少还有一个“一将功成”让大家唾骂 。而当把“道”有意无意地装扮成虚无缥缈的远景时,则连对它的唾骂都变成此等造假戏剧中的荒谬情节 。这种荒谬的悲剧,在历史上不断重复 。
但比起下面这种,以上两种就不算什么了 。历史上永远不缺这种人,他们以“得道者”、“行道者”自居,以“道”的代表自居,他们成了人间的上帝,他们制定人间的法律,一切违背他们的就成了大逆不道 。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却往往是个个道貌岸然,一副拯民于水火的姿态,私下却干尽见不得“人”的事 。这种“挟私道以令诸人”的人,难道还少见吗?
而这里的“道”,是大道,是公道,不是哪个人、哪群人的小道、私道 。只有“人”,才能使“道”得以光大,离开了“人”,并没有一个“道”可以让“人”得以光大 。“道”的彰显,是“人”现世存在的当下涌现,离开当下、现世,只能是虚无缥缈的远景,与《论语》、儒家的“圣人之道”毫无瓜葛 。
这里,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前面曾提到的《论语》、儒家和西学中的柏拉图、基督教、科学主义等的根本分歧 。对于后者来说,是“道能弘人”,在柏拉图那里“道”是理智的光芒,在基督教那里“道”是上帝,在科学主义那里“道”是科学;但对于《论语》、儒家来说,是“人能弘道”,理智的光辉、上帝、科学都离不开“人”,没有“人”,这些所谓的“道”都没有任何的意义 。正由于《论语》、儒家的这种精神,才使得西式的宗教在中国从来都没能得到光大 。
有着一种西学的思维语境有人可能要问,这样是否意味着《论语》、儒家否认客观的规律?对于《论语》、儒家来说,客观规律的有无并不是一个首要的前提,无论有无,都是“人”必须承担的 。在“天地人”模式中,客观规律属于“天地”范畴,构成“人”展现的舞台 。打个比方,对于“人”这个演员来说,无论舞台如何,演好戏是最重要的,而好的演员,无论怎样的舞台,都会充分利用构成这个舞台的当下、现实的条件 。《论语》、儒家并不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但这只构成“人”活动的舞台,而不构成“人”的表演、显现本身 。对于《论语》、儒家来说,“道”只特指现世、当下的“圣人之道”,并不是一般所理解的本体、本原、规律之类的东西,这一点,对于已经受西学影响太大的国人来说,是需要反复强调认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