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由来,对联的历史由来?

对联的历史由来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

对联的由来,对联的历史由来?

文章插图
金庸小说,对联的来历金庸小说对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金庸先生的十四部小说,分别是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 。
【对联的由来,对联的历史由来?】金庸将十四部小说各取一字,才有了这幅对联 。不过在金庸的小说中,凑巧也能组成一副对联,而且是一样的对联 。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十四个字为一副对联,却隐藏在武功之中,分别是飞天神行、雪山剑法、连城剑法、含沙射影、白首太玄经、鹿杖法、三笑散、一阳书指、弹指神通、侠客岛、倚天屠龙功、碧针清掌、鸳鸯刀法 。
对联的由来,对联的历史由来?

文章插图
为什么贴对联是由来的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贴春联的由来和寓意一、春联的由来:
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 。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 。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 。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 。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 。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 。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 。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 。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
二、春联的寓意:
为春节增添喜气的气氛 。春联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
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愿景 。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好的祝福语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渴望 。
民间说法有避凶免难的作用。这一说法来源于“年兽”的传说,据说年兽怕红,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就是为了驱除年兽,因此贴对联的习俗流传至今,表达了人们避凶免难的愿望 。
对联的由来,对联的历史由来?

文章插图
五篇对联的来历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