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农村孩子为什么盼着过年那时候过年家里会买什么

生产队时期的五六十年代,我的童年,物质相当贫乏,吃不饱穿不暧 。我的家很穷,平时很难吃到饱的白米饭,更不用说闻到肉味了,穿的是缝了缝,补了又补的旧衣服 。
【生产队时期,农村孩子为什么盼着过年那时候过年家里会买什么】每年只有过年,父母千方百计给我缝套新衣服过年 。我们穿着新衣服,在村头巷尾比着谁的新衣服漂亮,享受着欢乐的时光 。只有过年,在吃年夜饭的时候,才能吃到饱的白米饭,还吃到鸡肉,鸭肉,猪肉,还有鱼 。丰盛的菜饭,只有过年的时候,在年夜饭才能吃到鱼肉和白米饭 。吃了丰盛的年夜话,穿上新衣服,还有父母给买的鞭炮 。我们小女孩胆小,害怕”劈劈拍拍″的爆炸声 。只好把鞭炮竖在地上,把点燃的香扎在一条竹杆上,伸去点燃鞭炮后,赶紧捂住耳朵闪出几丈远 。
那个时候,过了冬至 。我们就扳着手指,盼望着过年,能穿上父母买给的新衣服,吃上鸡鸭鱼肉和香喷愤的白米饭 。有些年还会得到父亲给的一两角压岁钱,蹦蹦跳跳到公社供销社买糖果吃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们总期盼着春节能早一天来临,因为只有春节才能打打牙祭,吃上几顿肉菜;只有春节才能添置一件新衣;只有春节走亲戚才能混上几毛压岁钱!
过去,物资匮乏,农民除了生产队分的口粮和工分折合的钱币,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大家过的都不富裕,正像那句俗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时候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身上的衣服几乎都打着补丁 。
尽管如此,那时的孩子们是快乐的,正因为缺东少西,孩子们才有所期盼 。六七十年的“年味”比现在浓多了,也远比现在热闹 。过年那一天,孩子们听到哪家有炮声,便成群结队去捡没炸开的鞭炮,穿上新衣给叔叔大爷拜年,玩灯笼,看大戏 。。。
时光荏苒,现在的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小时候渴望的白米饭、水饺、白面馒头、大鱼大肉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没有了期盼、激动,所以现在人也就无法体会那时的孩子们盼望过年的心情了 。
在我所在的家乡农村,生产队时期,农村孩子就盼着过年 。因为那个时期,农民生活比较贫穷,吃的是玉米面窝头,红高粱鱼鱼,常常还是饥肠辘辘,吃不饱穿不暖是普遍现象 。那时候为了粮食高产,我们这里很少种植小麦稻谷,一年能吃几顿白面馍头以及大米饭,那只有过年过节时可以 。
那个年代,过大年成了农村孩子们最盼望的时刻,因为只有过年时可以吃一些比较好吃的东西,可以换一身像样点的衣服,走亲串户可以得到几分几毛压岁钱 。记得那时候我家更穷,我想过年响几个鞭炮都买不起,只好去别人家去捡没有响过的丟弃在地下的鞭炮,点一点火药过一过赢 。
生产队时农民劳动赚的是工分,一年到头只有到了年底才能结算分红,我家人多劳力少,分不到红还要付队里钱才能领到口粮,口粮也是粗粮,土豆地瓜都顶粮食指标,"够不够三百六”就是当时的标准 。那时候的猪肉真香,馍头刚蒸熟就能嗅到小麦香味,植物油更是一滴香满了屋 。现在回想起来,我还会有当时的感觉 。我常常一个人自问自答,为什么现在物质丰富了,却再也没有了过去过年时的那种幸福感了呢?

生产队时期,农村孩子为什么盼着过年那时候过年家里会买什么

文章插图
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对于现在年青人并没多大在意,而在五六七十年代,对于孩子们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们来说,尤如北京奥运会一样的期待,因为那一刻能尝到平时不敢奢望的食品,能穿上梦寐以求的新衣,还能收到属于自己的压岁钱,过年对于孩子们来说,那种期待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但对于当家人来说却是一件相当头疼的大事,首先是给家里每个人添新衣,人口多的一般要请裁缝师傅上门做个几天,一般是一人一套新衣新裤,有时老大会多一件上衣或裤子,当然家庭经济好些的或者孩子少些的,会做二套或者三套;年夜饭是比较丰盛的,鸡鸭鱼肉都会上齐的,压岁钱是当时孩子们互相攀比的标准,年夜饭后全家人轮流淋浴更衣,正月初一是不串门的,孩子们会在村里大坪里玩耍,也会互相攀比一下各自的新衣和压岁钱,当然四类分子的孩子还是比较自卑的,总之当年的农村孩子物质上是贫乏的,但精神上却充满了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