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用了 邓稼先几几年发明了氢弹( 三 )


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用了 邓稼先几几年发明了氢弹

文章插图
氢弹原理试验成功以后,《人民日报》喜报上12月28日新华社《新闻公报》
中国掌握氢弹技术的实际开端应该是1966年12月28号——氢弹原理试验成功的时间,但这又不能公开说,朱光亚琢磨了半天,在报告里写了一句话“中国进行了一次新的核试验”,周总理同意了 。当晚老邓开心得喝醉了酒,他长期承受着巨大压力 。第二天开了简单的庆功会之后,我们就在现场开始讨论下一步的全当量核试验应该怎么做 。回到北京后,整个理论部的人都跑到食堂会议室去开会,大家都希望赶在法国人前面做成氢弹试验 。
摘编自中国核工业 《研究大宇宙与小原子的“先生”们》
05
梁淑贤 口述
大家鼓掌欢呼,
我的两只眼睛才全睁开了
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用了 邓稼先几几年发明了氢弹

文章插图
轰-6甲型飞机空投下氢弹
氢弹空投试验的那一天,我们集结坐在白云岗一个小山坡上等待“零时”,观摩氢弹爆炸 。上级要求我们戴着墨镜,背朝爆心,背朝着投弹方向坐在那里 。可到了起爆时间却没有动静 。大家说怎么回事啊?工号里的机器都开了怎么没动静呢?看着飞机转了一圈要走,我说,糟了!飞机怎么不投弹又跑了?不久飞机转了一圈又重新飞来了 。大家说差不多该投了,我们几个人赶紧讲,别看啊,把眼睛照瞎就麻烦了 。
我们都背朝爆心坐着,一会身上感到一股热气上来了,热得慌 。然后有人就回过头来,我说别着急回头,把眼睛烧坏了 。我回头的时候戴着墨镜,两只眼睛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想坏了一只还剩一只 。等我转过头来,看见一个圆圆的亮点,太好看了,太阳就在旁边 。只见那个火球慢慢地变大,然后把地面上的土都卷起来,形成一朵白色的蘑菇云 。看到远处地面像烟雾似的,实际上不是烟雾,是卷起来的土 。这时大家都鼓掌欢呼,我的两只眼睛才全睁开了 。
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用了 邓稼先几几年发明了氢弹

文章插图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
摘编自《亲历者说「氢弹研制」》
06
梁淑贤 口述
喜报贴到了大门口
到达志愿军司令部的第二天,王淦昌就急于开展工作 。试了一下,他发现带去的便携式计数管不能工作,心里一沉:“如果真是仪器的毛病,可就前功尽弃了 。”
核武器的中国道路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用时最短,一个是花钱最少 。但关于研制费用,许多老百姓也有误解 。
有一次,我去一个宾馆参加核数据大会,吃饭的时候,旁边一位参加其他会议的女士一听我们是跟核有关的,立即抱怨说“都是你们搞核试验,把国家的钱都花了 。”得知对方是上海人之后,我告诉她:“你知不知道宝钢花了多少钱?我们研制核武器花的钱还没有宝钢多,只用了美国2%的研制费用 。”
1967年6月17日,我国氢弹试验成功,当天晚上北京街头散发《人民日报》喜报 。因为那一次公报里面写明了氢弹试验成功,大红字印在喜报上面 。上午氢弹试验成功,晚上就印出喜报在大街上散发 。有的老百姓不知道怎么私下得知了我们这个院子就是干这个工作的,就把人民日报套红的号外贴到了我们院门口 。
摘编自《亲历者说「氢弹研制」》
55年前的那一天,我国西北上空升起的蘑菇云惊动了世界 。如果说氢弹是不可控核聚变,代表着核聚变的昨天,那么人造太阳就代表着可控核聚变,代表着核聚变的明天 。
55年后的今天,核聚变的科研探索道路上,一代代核工业仍在钻研 。2020年,作为可控核聚变的科研方向——中国“人造太阳”环流器二号M(HL-2M)在成都建成并放电 。新一代“人造太阳”“茁壮成长”,给未来的能源革命带来无限希望 。
策划|杨金凤
【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用了 邓稼先几几年发明了氢弹】编辑|张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