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二 )


5、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 。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 。
蒙古族有哪些习俗?蒙古族主要生活习俗如下:
1.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 。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 。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 。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不吃青牛肉 。
2.蒙古族最大的传统的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马奶节、那达慕大会和新年(也称白月) 。
3.很多蒙古族牧民酷爱钻花烟锅(烟斗),曾有“一个烟锅换一只羊”之说 。用五种金属原料钻成花﹑鸟﹑鱼﹑兽等花纹图案的烟锅,再配上红玛瑙烟嘴和檀香木烟杆,不仅实用,还是十分精美的工艺品 。
4.新中国成立前,蒙古族地区曾有过很多落后的婚姻习俗,如贵族一夫多妻﹑包办婚姻﹑结婚前要由喇嘛念经或求神问卦﹑重聘礼﹑抢婚、收继婚习俗等风俗 。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恋爱,自主择偶,绝大多数家长接受和同意孩子的选择,父母前往女方家“征得同意”只是一种必要的程序 。那些落后婚俗大部被废除 。
5.新中国成立前,蒙古族的丧葬一般有火葬﹑土葬和野葬(也称天葬) 。西部牧区常见的是野葬 。人死后将尸体放在木轮车上拉着跑,直到掉下来为止 。尸体置于荒野,被狼或野鹰吃掉,死者的灵魂即可以升天堂 。
七天后,如果死者的尸体还在,被认为是不吉祥的,必须继续请喇嘛念经﹑向喇嘛布施,替死者祈祷消灾 。
火葬主要是上层喇嘛,土葬则多为王公贵族以及农区或半农牧区的蒙古人 。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野葬形式消失,完全改用土葬和火葬,其丧葬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自己家族的习惯 。
扩展资料:
蒙古族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河套地区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支牛耳朵 。”反映了内蒙古民歌之多 。蒙古民歌可分为长短调两种体裁,蒙古民歌充分反映出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听了使人有置身蒙古草原之感 。
“好力宝”是内蒙古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有固定的曲调,唱词是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深受群众欢迎 。另外还有“玛哈塔勒(赞词)”﹑“于热勒(祝词)”﹑“岱日勒其(对口唱)”﹑神话﹑童话、传说﹑说书等内容和形式 。
马头琴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因琴杆上端雕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 。最早的马头琴称为“奚琴”或“胡琴”,起源于东胡的“奚”(即库莫奚),清末称作“潮尔” 。演奏形式多半是独奏,或是自拉自唱 。马头琴拉出来的声音辽阔低沉,悠扬动听,仿佛把人们带进茫茫无边的草原 。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舞蹈有马刀舞﹑筷子﹑安代﹑驯马手、小青马等 。通过草原马上生活提炼而成的马舞,造型挺拔豪迈,步伐洒脱轻盈,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腾跳之间,都使人感到骏马的纵越和蒙古人民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参考资料来源:
蒙古族 - 国搜百科
蒙古族的风俗是什么1、交通习惯
蒙古人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 。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 。
2、节日
蒙古族新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成吉思汗纪念节:农历三月十七日。
那达慕大会:农历七~八月。
敖包节:农历七月十三日 。
3、祭祀习俗
(1)祭腾格里汗:祭天帝“腾格里汗”是蒙古族人要祭典之一 。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 。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
(2)祭火:祭火分年祭、月祭 。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 。
此外还有很多有关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对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泼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乱捣,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3)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 。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 。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