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连续不间断是因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吗

孔子的儒家思想只是其中之一,余秋雨先生分析中华文化延续不断的原因有八大方面,我认为有说服力,借以回答 。
第一因:地大人多 。一种文化所占据的地理体量,从原始的意义上决定着这样文化的能量 。中华文化的体量足够庞大 。辽阔的地域,从地形、地貌到气候、物产,都极为丰富,极为多异 。永远山重水复,又永远柳暗花明 。人将地域体量转化为集体能量 。先秦时期,人口就有2000多万;西汉末年,6000万;唐朝,8000万;北宋,破亿;明代万历年间,达到2亿;清道光年间,达到4亿……总的来说,中国一直可称之为“大山大海中的人山人海” 。?
第二因:自守自安 。世界上各种文明由于地理、气候等宏观原因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型:游牧文明、航海文明和农耕文明 。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都具有一种天热的侵略性:它们的马蹄,常常忘了起点在何处,又不知终点在哪里;它们的风帆,也许记得解缆于此岸,却不知何方是彼岸 。不管终点还是彼岸,总在远方,总是未知 。而农耕文明,要完成从春种到夏收的一系列复杂的生产程序,必须聚族而居,固守热土 。这就是由文明类型沉淀而成的“厚土意识”,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素质 。中国虽然拥有不小的草原和漫长的海岸线,但期核心部位却是由黄河、长江所灌溉的农耕文明,而且是“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 。草原,是农耕文明“篱笆外”的空间,秦始皇还用砖石加固了那道篱笆 。中华文化没有外侵和远征的基因,也就避免了被别人毁灭的报复 。
第三因:力求统一 。统一是中华文化的历史主调,远远超过历史分裂的暴力 。德国学者麦克斯.韦伯,却对中国有特别深入的研究:中华文明的生态基础是黄河和长江,但是这两条大河都要流经很多省份,任何一个省份如果要坑害上游的省份或下游的省份,都轻而易举 。因此,仅仅为了治河、管河,所有的省份都必须统一在同同一个政府的统治之下 。他不懂中文,但来过中国的欧洲传教士告诉他,在中文中,统治的治和治水的治,是同一个字 。这样,他也就为政治生态学找到了地理生态学上的理由,而且是难以反驳的理由 。秦始皇的“大一统”,看似是一朝一帝的施政行为,其实是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包围,让一切社会行为都很难脱离统一的安排,被韩非子称为“一匡天下” 。而且时间一长,广大民众对于统一的命题,也就从服从走向适应,最后沉淀为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集体无意识”,即“力求统一”变成了人人心底的深层文化,使得中华文化整体不易溃散 。?
第四因:惯于有序 。中国人几千年来最具有“秩序归向”,而不是现在频频在远方的“举止脱序” 。古代,当巴比伦人抬头在研究天文学和数学的时候,当埃及人在墓道里刻画生死图景的时候,当印度人在山间洞窟苦修的时候,中国人却花费极大精力在排练维系秩序的礼仪 。孔子奔波大半辈子,主要目的也想恢复周礼,重建秩序 。多少年下来,从朝廷到家庭,从祭祀到节庆,处处都秩序森然,上下皈服 。也只有中国人把秩序的建设作为生涯要务 。其他文明都因失序而败亡,唯中国,明确秩序成为社会经纬,结果,中华文化也因为有序而延寿 。
秩序,对外,是礼仪分际;对内,是心理程式 。内外相加,组成一种明晰有度的生命节奏,一种可视可依的立体结构 。有了秩序,不管是社会还是个人,都有了前后左右、上下尊卑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无序所带来的巨大伤害 。秩序,有时候也会让人感到一种必须时时顾盼周际的不自由,一种蜷曲于种种规则中的不舒畅,这就需要修正秩序或修正自己了 。无序,初看是一种解脱,其实是一种恐怖,如各种“群体踩踏事件”,就会明白从无序到恐怖的必然逻辑 。儒家认为,要建立天下的秩序,先建立心中的秩序,进而把“齐家”的计划直接推向“治国、平天下”的大目标了 。于是一个以“私人空间秩序”比照“公共空间秩序”的工程启动了,其预想结果是“家国同构” 。由于家庭秩序、血亲秩序是坚韧的、明确的,可长期持续的,这也使得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变得坚韧、明确,可续了 。千年未溃的中国秩序,就是这么存在的 。但中国儒家习惯把朝廷视为天下,结果,公共空间的问题看似包括了却始终被排除在外了,相反后来的欧洲解决得更好,中国旅游者在国外“举止脱序”也与此有关 。
有序便有寿,无序便无生 。只因时间有序,文化有序,生命有序,一旦无序就会剥蚀时间,剥蚀文化,剥蚀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