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卫所制度衰落的原因

,说实话,我对大明的偏爱要多过对于其他的朝代,所以对于明初无敌于天下的卫所兵制,其实也是大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九边军镇的核心构成最后却衰败堕落一直遗憾不已 。
可以称得上一代雄主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手建立的大明卫所兵制起源于大明立国之后,而这种制度是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加上一些适应于明朝的改动后制定的 。这种军制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庞大的后勤方面的压力,做到了军户的自给自足,从而使朝廷无须从国库按月拨发粮饷便能维持一支庞大的边防力量 。
这种制度的建立在大明立国初期也就是洪武年间,产生了巨大的威力,尤其是后来对于抵御来自北方的强悍的游牧民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但到了明中叶后,卫所兵制却逐渐的衰败了,有部分的卫所的逃亡军士已达其总数的80%,许多边地驻军也只剩下兵力的一半 。兵力的不足加上训练的日益惫懒,直接导致了起初无敌的卫所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战斗力 。
那么卫所兵制衰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由于军官的压迫盘剥军户和兵丁,导致的兵丁大量的逃亡,还有人认为明朝卫所缺伍的原因主要是边班、清军、勾解等措施在实行过程中产生的诸种弊端所造成的 。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原因肯定不只这么简单 。卫所兵制衰败的原因比较复杂,这里限于篇幅,我们简单的说说 。

明代卫所制度衰落的原因

文章插图
一,卫所兵制的换班制度和承担劳役过重
1,
据《明史》记载:“卫所之军,番上京师,总为三大营者也”,这里的番上京师就是
轮番换班的意思,这是明朝为了保证卫所的战斗力而制定的换班的制度 。规定各卫所军队轮番赴京编入京城操练,以保卫京师或备出征,又名“京操”,以后遂为定制 。到了永乐二十二年末(1424 明仁宗初),敕河南、山东、山西、大宁及中都将领,每年选一万四千(河南)到七万(大宁)共十六万人,春秋番上,这也是明代班军的由来 。
这种情况本来是为了避免军户和兵丁过久的在一个地方驻守产生的一些矛盾和冲突 。
但是被换回来的高兴,而换班的却不想去,行之日久,则弊病渐生 。在军伍调京途中,有军士逃跑无数,导致卫所定员日渐减少 。最后军官为了凑数只好临时雇用矿工和盐工充数,这样的战斗力能强吗?
2,
班军制度最初的目的是练兵、防御,加上少量的工役,如修筑城哨、建造城堡等 。然而到明中后期,除部分班军防御边境要塞堡台外,大量班军或被驱使于工役,或被官宦役占,操练遂成空文,致使班军的作战能力逐渐降低 。班军入京,不许返回原地,结果原地卫所人员空虚,留下的少数官员私自役使军士,贪污暴虐,且边警告急、敌寇来侵时,无人应对,造成军事防御能力下降 。这样的情况下军队已经变成劳役了,还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明代卫所制度衰落的原因

文章插图
二、 军官大量的克扣兵饷与南北操调
1,
到了明朝中期,军官克扣军饷已经成了常态 。
由于明中叶经济的发展,将领们对自己的地位和收入不满,产生了大量克扣军饷的情况, 明初屯田大行,卫所的军饷,除供屯军自食外,还可给本卫官军薪俸 。但是自正德以后,形势渐渐变坏,军官们的收入已经无法生活了,为了生存,克扣军饷成了唯一的选择 。在这样的情况下,军户和兵丁为了生存也只好逃跑了事 。导致弘治至正德时期,卫所制逐渐破坏,募兵制代之兴起 。到嘉靖后期,募兵制普遍盛行 。因此,卫所军力在明中叶以后,渐成强弩之末 。
2,
南北调操是明初制定的定例,全国卫所军户分成南北,在一定的时间内互相调换 。
而这一点对于卫所的衰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你想想,南北之间彼此不服水土,南方之人死于寒冻,北方之人死于瘴疠,且其卫所相距遥远,路远艰难,盘缠不接,以当时的交通状况根本不能满足卫所的调换运力 。这样下去,兵丁路上逃亡无法避免,最终的结果就是卫所缺员越来越多 。
明代卫所制度衰落的原因

文章插图
三,军纪日渐败坏和宦官专权
1,
据《明史·王翱传》记载,王翱于正统七年(1442)冬提督辽东军务,“以军令久驰,寇至,将士不力战,因诸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 。皆惶恐叩头,顾效死赎 。”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到明朝中晚期,明军的军纪败坏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从嘉靖初年(1522),至正德七年(1512)不过十余年,军队恣意杀人的现象,比比皆是 。可想而知这样纪律的军队,还能捍卫保护国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