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了很多作家的作品,为什么感觉记住的总是这个作家的成名作

这是个很有共性的问题,一般喜欢看些文学作品的人,都读过很多名家作品 。然而,真正能让你在记忆中,记着的恐怕就那么几个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仔细分析下来,无外乎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
一,所受的教育,而形成的固有记忆 。
我们从小到大,从小学开始,直至初中,高中乃至大学 。首先接触的作家作品,是从教科书上得知的 。大凡从语文课本上,我们读着名家范作,写的课后作业,都是你第一次亲眼目睹的 。因而,会形成一种先入为见的深刻印象 。
从生理学上来说,大脑皮层所接受新鲜的刺激,是最深刻的 。而且,原先空白的知识面,被增添了内容 。随着不断重复的学习,会成为固化的记忆 。使之,你终身难忘 。
比如一说起乡愁和童年,你脑海中必然第一时间,跳出课本上鲁迅的《故乡》的情节,会出现和闰土一起抓野猹,捕鸟的故事 。再比如说到父爱,你自然而然地想起,朱自清的《背影》,所有的例证,无出其二地出现朱自清父亲那厚实的背影,这是因为我们自小就耳熟能详的 。固此,你肯定会对其作者记忆深刻 。
二,予人记忆深刻的作者,必然和你身处的生活环境有关联 。
【我们读了很多作家的作品,为什么感觉记住的总是这个作家的成名作】我们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喜欢或是不喜欢 。首先,是和其作品是否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有关 。但凡在阅读的过程中,好的作品会使人具有一种代入感 。会不由自主地把作品的故事,和自己的生活作对应 。读着故事想起自己的生活,会觉得是那么回事 。于是,你会深刻地记着了其作品和作者 。
我打小生活在江南小城,小桥流水,曲巷通幽的环境中,犹喜江南味的作品 。如果说自己最推崇的作家,自然是苏童 。他的作品和他的香椿树街的故事,无一例外地叙述着,我熟悉的江南风味,并还原了我生于斯长于斯江南巷子里,小时候的生活,所以印象深刻且很亲切 。
三,媒体的宣传,吸引和强化了你的视觉 。
在中国有纵多的作家,也有浩瀚如繁星的作品 。真正让你记住了几个作家,媒体的宣传是一大因素 。
我们获得阅读的渠道,或者说首选的阅读对象,很多时候是从媒体宣传上得知的 。在媒体大力度的推介下,对于本来陌生的作家和作品,无疑会产生去读一下的念头 。
我这个江南人,从没到过北方和川藏之地 。而引起我感兴趣的,是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宣传,从而阅读了并记住了《白鹿原》的陈忠实,《蘑菇圈》的阿来,《废都》的贾平凹等 。而记住了莫言更不须说,自然是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功劳 。
纵上所述,我们读了很多作家的作品,而记住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作家 。其原因依个人之见,基本上就是上述三大因素!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请删)

我们读了很多作家的作品,为什么感觉记住的总是这个作家的成名作

文章插图
我们读了很多作家的作品,为什么感觉记住的总是这个作家的成名作

文章插图
我们读了很多作家的作品,为什么感觉记住的总是这个作家的成名作

文章插图
一般的名作,都是作者巅峰时期的作品,无论从那个方面看,都是成熟的,经典的,可供反复阅读,再读再新的,这就是成名作,也可以叫代表作,或者说经典的魅力所在 。
举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提起马尔克斯,一般爱好读书的人肯定知道哥伦比亚,马尔克斯,南美洲,马孔多,魔幻现实主义,和小说《百年孤独》,这几个词语,几乎可以画上介绍马尔克斯的等号了 。
以我为例,因为《百年孤独》看完后,过了一把瘾,觉得意犹未尽,又看了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看完之后觉得和《百年孤独》不相上下,而从实际的销售数据来看,也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比《百年孤独》卖的更好 。但文学上的名气来说,《百年孤独》更有名气吧!在有些人的眼里,《百年孤独》就是马尔克斯文学路上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里程碑式的意义 。
我还有一个阅读体验,就是读完名家的代表作,在回顾他之前的作品,你会读出一种作者不断探索,前进,寻找自己风格和代表性语言或者表达技巧的成长的痕迹 。一般的路数,都是模仿前辈大家的文风,用笔和表达技巧,慢慢的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甚至摈弃自己不擅长,不够成熟的东西,而盯住一个自己擅长的方面或是点,努力打透他,成就某一个题材中的佼佼者,第一名,专业性等等 。
我的理解,之所以会记住某个作家的成名作,就是因为他的写作功力,表达技巧,心智,生命力,对事物的认知,都已在人生中最顶峰时写就得作品吧!像有人说的,完成度最高的时需要的一切条件,他都满足了 。就像果子熟透了,自然掉落,自然天香无比,美味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