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死了还是没死

康熙十二年底到康熙十三年初 , 吴三桂从云南起兵北伐 , 开始了他的“光复大明”行动 。一时间神州震动 , 叛乱迅速扩大 , 从南向北蔓延 , 福建的耿精忠 , 广东的尚之信 , 广西的孙延龄 , 陕西提督王辅臣都和吴三桂遥相呼应背叛朝廷 。需要面对几条战线同时开打 , 毛头小伙子康熙确实有些发懵 。

吴三桂死了还是没死

文章插图
吴三桂有些“闪电战”的味道 , 趁清政府还没缓过劲来 , 吴军占云贵 , 克川湖 , 士气旺盛 , 连下长沙 , 岳州和衡州 , 湖南境内清军望风而逃 , 根本不是吴三桂的对手 , 湖北也抵挡不住 , 吴军一直打到荆襄地界的长江南岸才暂时歇脚 。
面对如此巨大的优势 , 吴三桂却停住了继续前进的脚步 , 幕僚们建议火速突破荆州防线北上 , 或顺长江东下取南京或由湖北入陕西关中还能自守 , 这些吴三桂都持否定态度 。他在犹豫啥呢 , 老谋深算的吴三桂一方面顾忌自己贸然北上 , 势必补给线拉长而造成不利 , 一方面他担心清廷的八旗精锐 , 在跃跃欲试的部下面前 , 他认为在南方依山凭水还能和清军交手 , 一旦进入中原和华北平原地带 , 凭他目前以步兵为主的军队 , 难以抵挡旗人的铁骑 , 不管现在八旗铁骑的战斗力如何 , 反正他是尝过滋味的 。再说了自己儿子吴应熊和孙子吴世霖都在康熙手上 , 所以吴三桂希望和康熙议和 , 划江而治是他认为的最佳选择 。
吴三桂死了还是没死

文章插图
康熙的态度是强硬的 , 不和叛乱分子进行任何谈判 , 斩了吴三桂的儿孙 , 断了吴三桂任何非份之想 , 一切在战场上见分晓 。战场上的形势随着双方在长江两岸的僵持 , 优势的天平慢慢向清廷方倾斜 , 康熙有了充足的时间选派将领和调配军队 , 同时在其它战线腾出手来作战 , 大量的清军汇集到长江北岸 , 清军的荆州防线完全是在吴三桂的眼皮底下形成的 。
这就是国家大的好处 , 国内反叛或外国入侵 , 国家地盘大就有战略纵深有转寰空间 , 顶多先让你占些地方形成僵持局面 , 等缓过劲来积聚力量后再给予痛击 , 地方小那就麻烦了 , 别人没用几天一下子就能吞了你 , 这类事历史上在中国包括世界范围内都几经上演 , 屡见不鲜 。
吴三桂死了还是没死

文章插图
康熙有充分的时间资源和补给优势 , 对吴三桂那些各路呼应其反叛的“战友”们作了大量的分化瓦解和打击工作 , 康熙十七年 , 清军基本平定了东南和西北战场 , 对吴三桂形成了战略包围 。
康熙十七年三月 , 已将日暮的吴三桂于衡州称帝 , 改元“昭武” , 仿制大明 , 封后立太孙 , 设三省六部 , 这些纯属自娱自乐的“过把瘾就死” , 已经到了四面楚歌穷途末路的时候了 , 吴三桂每天自饮自问“何苦 , 何苦” 。是啊 , 何苦呢 , 自己戎马一生 , 从东北到西南 , 叛大明又绞杀永历 , 67岁高龄 , 老了还再起兵叛大清 , 到头来弄了个身败名裂 。
康熙十七年八月 , 吴三桂得病中风 , 半身不遂卧床 , 联吞咽食物都很困难 , 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 赶紧派人去昆明叫二儿子吴世璠来衡州处理后事 , 可没等到吴世璠 , 吴三桂就在无奈中黯然离世了 。
吴三桂死了还是没死

文章插图
吴三桂的床箦之死对他而言还是个不错的结果 , 不然真的到了不可收拾的那天 , 他中风了想自尽都难 , 被康熙活擒死得就更难看 。树倒猢狲散 , “三藩之乱”也走到了终点 , 剩下的吴三桂残余势力再怎么折腾都成不了气候 , 康熙总算可以长舒一口气 , “祖宗保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