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找最小公倍数课后反思


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找最小公倍数课后反思

文章插图
关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主要是类比找最大公因数的课堂结构来进行的 。不过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些出乎笔者意料的情况 。
反思一:学情把握不准 。
原本以为学生对于“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比较容易,在确定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应该问题不大,但是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学生的反应并不容乐观,通过列举法把4和6的公倍数找出来,然后就得到了最小公倍数,最后还探究发现了最小公倍数与公倍数的关系(所有的公倍数都是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之后笔者的设计是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确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以此去探究不同情况确定最小公倍数的规律 。可是当笔者请学生到黑板上做题时却发现,他们并不能很快确定,的确,如果一一列举去寻找是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于是笔者做了临时调整,讲解了“短除法”,然后再利用这个方法快速完成,在第二个班上课时也做了临时的调整 。
反思二:适时回顾总结
在对不同情况的数组寻找最小公倍数进行梳理时,大部分学生能够总结出“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最小公倍数就是其中较大数”,在这时有位同学指出要做补充,她说还可以在后面再添加一句“最大公因数就是其中较小数” 。多么棒的补充!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不忘联系旧知,系统整体梳理,这也是老师在以后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的 。
反思三:锤炼总结性语言
在第二次总结规律时,笔者发现之前总结的“两个数为连续自然数或者两数互质,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积”,当时就发现“两个连续自然数就是互质的”,因此,以后再讲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整合成“如果两个数互质,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针对“互质”的概念,虽然没有讲过,但是学生们能够说出来,并且对它的理解也是正确的,所以是可以直接用的,即便不理解,老师在课上也可以简单的讲解两句 。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找最小公倍数课后反思

文章插图
【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找最小公倍数课后反思】
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找最小公倍数课后反思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