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能早些说出来 如果爱能早些说出来和命运好像( 二 )


而一些年轻人进入职场之后,反而在工作中变得不再拖延,甚至开始“提前” 。陈先生今年32岁,经过几年工作的锤炼,他逐渐摆脱了“拖延症”,甚至开始有了“提前症”的倾向 。“现在回想起来,我过去的拖延多是出现在单兵作战的时候 。如果要融入团队形成更密切的配合,就必须摆脱拖拉的毛病,甚至加快步伐 。”李先生现在是一家私营企业宣传部门的负责人,同时还负责企业内部员工的各类培训,有太多需要沟通协调的任务要执行 。“我们无论是对外做产品发布,还是对内做员工培训,都涉及场地预订、资料准备、人员组织等诸多环节,有时候一个环节的小小错误,可能要靠全组人加班加点的工作来弥补 。”陈先生表示,“我反思了,每当面临重大活动,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敦促大家提前,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出于对他人的不信任 。”
不可否认,“提前症”与当下的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 。桂慕梅副研究员表示,当代社会复杂多变,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们要顾及的方面繁杂多元,也有太多的责任和义务 。或是要应对生活和工作的不确定性,或是希望自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将事情提前做,长此以往,就可能出现“提前症” 。
“提前症”不一定是优势
总是把事情提前完成,难道不好吗?毕竟提前将事情做完,代表能动性强、做事高效、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而且在人们的观念中,普遍认为有“提前症”的人,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行动力 。
“但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 。虽然我从来不拖沓,但是我总是很痛苦 。”晓熙苦笑道,“我感觉自己有一根紧绷的弦,永远不会放松下来 。一件事情提前完成了,又会控制不住地去找更多未完成的事情去做 。”晓熙坦陈,一方面是自己风风火火的状态带给周围人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也有人觉得她太能表现自己了,怎么什么事儿都得抢在前头 。“有时候,‘提前’不光是自己的事,也会影响到与人合作 。有些材料我是需要从其他部门归纳汇总的,因此常常会在工作群里催促其他人尽快完成,长此以往,确实会发生矛盾,工作上的‘时差’也会给沟通协作造成一定的障碍 。”晓熙表示 。
不仅如此,过度“提前”有时会做“无用功” 。每年“三八妇女节”,晓熙所在的公司都会组织观影、插花、讲座等各类活动,还会给女员工发放一些节日礼物 。今年,晓熙按照往年惯例提前准备了方案,没想到却赶上了新冠疫情,公司为了避免聚集最终取消了活动,晓熙白忙了一场 。
“我倒觉得提前思维有时候虽然看上去是有效率的表现,但是呈现出来的结果未必都是优秀的 。”陈先生结合自己领导团队的经验这样表示,“我们部门确实有效率高的员工,但是他往往是‘快刀斩乱麻’式的工作,缺乏深度思考,创意大多数时候并不新颖,生搬硬套比较多;相反,稍显拖延的人,反而可能会给出我惊喜的策划 。”
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拖延症’和‘提前症’常和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客观环境、家庭教养方式、早年经历等因素息息相关 。”应用心理学专业副教授、临床注册心理师、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轩希表示,“尤其是在一些长辈对子女要求比较高的家庭中,追求完美成为一种认知和信念,子女长大后如果不能做到完美,就更容易选择通过拖延来逃避可能面对的失败 。”相比之下,在职场中,“提前症”人群主要通过提前完成任务来抵消焦虑的心理内耗,表面上看,似乎社会适应性更好,但是时间长了也同样会给团队的伙伴们带来焦虑情绪,从而引发一些人际冲突 。
轩希表示,“提前症”人群更要注意给自己解压 。“一些比较严重的‘提前症’人群,甚至宁愿为尽快做完事而付出不必要的体力和精力 。有的去熬夜,或是牺牲正常的娱乐和社交 。”轩希说,“提前症”归根结底是安全感的缺失,导致渴望增加掌控感 。“我们一定要试着让自己停下来,并且给压力找到合适的宣泄出口 。”
轩希强调,更重要的一点是无论“拖延症”还是“提前症”,一定要试着与自己和解 。与其一味强调要改变自己的现状、增加自己的焦虑源,不如正视那些无力改变的时刻,减少与自己的行为对抗,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或许许多事情就能迎刃而解了 。(采访人员 田莹)
来源: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