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若比邻出自天涯若比邻出自哪里

【天涯若比邻出自天涯若比邻出自哪里】毛主席引用的这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出自唐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说明我国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 。今天不说我国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 。只说说这首诗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 。他们虽然还不能完全摆脱六朝竞尚浮华的文风,但是却不肯随风而靡,象上官仪之流的只在“宫体诗”的泥潭中打滚 。他们敢于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反对当时贵族宫廷文学的没落倾向,给诗坛带来一股清新健康的空气 。虽然成就并不特别巨大,却正如黑夜中初现的一线曙光,依然值得人们珍视 。
王勃这首五律所以为后代的读者所注意,正是由于它无论在思想内容上或文字风格上,都是和统治着当时诗坛的贵族宫廷文学处于相反的一面 。众所周知,贵族官廷文在诗歌上则以“宫体诗”为代表——都是一些失掉生命的尸体,它们除了竭力借助于金碧辉煌而又庸俗不堪的外表之外,已经再也没有别的出路了 。然而由于它们还占着统治地位,要打破它是需要有先驱者的勇气和付出艰苦的创作劳动的 。王、杨、卢、骆已经开始尝试着探索新的道路 。象王勃的这一首诗,就是通过创作实践向它们作出了否定的一 例(当然,同一时期还有其他的类似作品,这里只是举例)
这首诗从思想内容看,歌颂了人间真挚的友情之可贵,说明这种友谊并不会因为形迹疏远而减弱,诗里洋溢着真实的、深挚的感情,对于那些意识低下、感情虚伪的宫廷作家和宮廷文学来说,客观上起了揭露和排斥的作用 。从文字风格上看,则是壮阔开朗,朴实严整,使人自然地觉得它有一种健康壮实的艺术上的美 。
本来,从格律来说,王勃这首五律还不是定型了的 。律诗八句,开头两句一般不讲对仗,而三、四两句却非要讲求对仗不可 。这一首诗却正好相反,开头一联使用了严整的对仗,三、四两句却又不然 。这是因为在初唐,“近体诗”的格律还没有定型化,作者们还在探索的缘故;不过,可以看出它已出现一个雏型 。例如这首诗虽然在对仗上面还有参差,而平仄、押韵和“粘”的运用都是标准的“近体诗”,便是证明 。
读这首诗,先要看诗人怎样落笔 。他一开头使用了严整的对仗,是有道理的 。“城阙辅三秦”,点出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四,再点一句行人要去的地方 。先交代出送友人去蜀川的主题,使它眉目清楚 。这是第一点 。其次,一句写“三秦”,用“城阙”来显示长安的一派气势;一句写“五津”,又用“风烟”来显示远处的满眼迷蒙 。这样,就传神地慕画出两个朋友恋恋不舍,时而仰头看着长安城阙,时而翘首远方想象蜀川的神态 。所以这两句又不限于交代一下地点,而且还带出了人物分手时的神情动作了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两句承上而来,是诗人先用一种理由去安慰他的朋友 。那意思是说,你为了做官的缘故,远去蜀川;我也是为了作官来到长安,同属“宦游”之身 。远离乡土作客他方的感触,彼此都是一样的 。这是用两人处境相同、情感一致来安慰朋友,借以减轻他孤身远行所引起的悲愁情绪 。
转入五、六两句,诗人再进一步申明自己的看法:“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十个字应该做一句读 。意思说, 朋友分手,固然不免黯然神伤;可是一想到在自己的生话中仍然有个知己,而知己是决不会因为形迹的疏远而使情感从此淡薄的 。那么,即使彼此分隔在天涯地角,从思想感情交融来说,还不是和隔邻相处一样么!
于是在结联里,诗人奉劝他的朋友:“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在临别的时候,像情感脆弱的孩子那样哭着是没必要的 。
整首诗写出了两人友情的真挚不移,并且还表露了诗人胸怀浩阔,自有远大的志向,不肯作儿女之态 。这样来劝勉远行的人,自然会使他精神开朗,意气高昂,慷慨而别,鼓舞而去 。这样的送别诗,自然显出气象壮阔,不落俗套 。无怪它能够成为历代传诵的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