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什么地位急( 二 )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白居易说自己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苏轼说西湖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柳永赞美西湖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大文豪们的不断加持,文人墨客的赞誉吟诵历代不绝,不断塑造着西湖的内涵,让西湖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符号 。


西湖历来人文荟萃,但也不是没有经受过批评 。西湖的名声太大,因此, 针对西湖的“批评”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部分。而在diss西湖的 历史 上,最尖锐、最有名的两位偏偏都是浙江人 。

南宋诗人林升(浙江温州人) 就看不惯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沉迷山水,写下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来表达对贪恋美景、沉迷享受的讽刺和不满 。


鲁迅(浙江绍兴人) 对这座省城也是一直没有太多好印象,在挚友许寿堂的记忆里,鲁迅只游过一次西湖,兴致也不高, “虽为人们艳称,他却只说平平而已”。后来雷峰塔倒掉,鲁迅更是连发两篇文章,来借题批判专制压人和欠缺革新精神的 “瓦砾场”。

无论林升还是鲁迅,都是在特殊的时代中看见了西湖所代言的享乐浮华或业已腐朽的旧制度 。但从更长的中国 历史 维度来看, 西湖更代表了一种不屈不挠、革新向上的精神。

在今天的西湖周边,我们还能找到许许多多的名人墓葬或纪念地 。历史 上西湖不仅仅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 旅游 目的地,也可能是最受青睐的名人陵园——有 “精忠报国”的岳飞 ,有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有 “也留正气在乾坤”的张苍水。就在这日日莺歌燕舞的西湖边,却始终有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代言 。


近代以来,这里也是 湖畔诗社、西泠印社、国立艺专 等传播新思想、新艺术的阵地 。甚至就连后来的 共和国宪法 ,也是在西湖北山街84号的院子内完成了初稿,因此,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初稿还有一个名字,叫作“西湖稿”。


1972年, 美国总统尼克松 的破冰之旅也到了杭州,周恩来曾陪他一起泛舟西湖,也正是在西湖刘庄的八角亭中草签了 《中美联合公报》。西湖边的这座小亭子,成为此后数十年世界格局的一个重要锚点 。


在杭州人的记忆中,西湖不仅仅是一个湖,同样也是 生活里的日常。


是爸爸指间的 西湖牌香烟 ,
是妈妈踩的 西湖牌缝纫机 ,
【西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什么地位急】是朋友们一起畅饮的 西湖牌啤酒 ,
是年轻人渴望的 西湖牌手表 ,
是人们请客吃饭必点的 西湖醋鱼 ,
是全家人围坐的 西湖牌电视 ……

至于 灯泡、藕粉、茶叶、味精 ,生活中的许多必需品都有西湖牌,在杭州人的生活中,“西湖”的名字无处不在 。西湖的名字和模样还出现在一些更具影响力的地方 。

“一湖两堤三岛”、“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和“西湖十景”的景观题名传统,都成为 许多园林效仿临摹的蓝本 ,为园林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康熙、乾隆迷恋下江南,杭州更几乎是每次必到之处,清朝皇帝们不仅仅满足于只在杭州看到美景,也把西湖的格局带回了北方 。在许多的皇家园林中,我们都能看到西湖的身影。


在 圆明园 的四十景中,“方壶胜境”就是致敬西湖的三潭映月,而“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更是直接照搬了西湖十景 。承德避暑山庄 中的永佑寺舍利塔是仿照六和塔而建,“芝径云堤”无疑在白堤、苏堤中获得灵感,而“锤峰落照”则受到了西湖“双峰插云”的启迪 。

当然,在学习西湖这件事上,最出类拔萃的还是 颐和园。这里的 山、湖、堤、岛格局几乎与西湖同出一源 ,就连 苏堤上的六座桥也被复制粘贴成了西堤六桥。


不只是中国的皇家园林,东亚的许多园林也受到西湖的深远影响 。日本东京的 后乐园 、旧浜离宫 恩赐庭园 、广岛的 缩景园 、和歌山的 养翠园 都有模仿西湖的痕迹 。江户时期的许多园林甚至会直接照搬西湖的桥名、景名。在日本三大名园之一的 偕乐园 中,也在千波湖上横亘了一条来自西湖的苏堤 。

为什么如此多的东亚园林都在模仿西湖?也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西湖为世界遗产时,给出的评价恰如其分: 在景观营造的文化传统中,西湖是对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阐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