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日本动画中角色塑造的标签化和脸谱化现象

标签化,脸谱化,作为商业主导市场下的必然产物,为了迎合普遍观众需求,是最简单的一种盈利模式 。不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去重新构思和设定新的人物,根据以往的角色,找出几个受欢迎角色的特点,重新排列组合,然后你就可以拿出新的可以卖的人物了 。标签化的程式,标签化的表现方式 。容易使人感到厌倦 。一看发型和眼睛就知道的性格,完全会预测到这个角色接下来的设定,主角一定要是个没什么能耐甚至有些懦弱的少年,然后在各种角色或者环境的帮助下最后变得很强,设定几个受欢迎的角色当配角吸引人气,加上各种烂俗的异能变身高达等等,两边都迎合一下,加上还算不错的配乐和画面,这个产品就已经成功出炉了 。已经形成模式的制作,虽然不会成为精品,但一定会名噪一时,赚的一票利润,就可以卷铺盖走人,如果反响好有不少真爱粉,可以再考虑继续出续集或者周边 。这对于资本家来说已经足够了,他们不需要太费心血的设定和对人物深入的揣摩,对镜头和细节的刻画,只需要一个故事的模板,把标签往里面套,再披上各种绚烂的世界观的重新组合,就可以拿到一个外表看似华丽,实际却毫无深刻可言的作品 。然而对于这种作品,是非常厌倦的 。若是日本动漫再不走出自己箍下的圈破旧立新,恐怕最后只会走向衰落 。
《如何解决创作中脸谱化、概念化的表演现象》我觉得在表演中一定是自己的真实情感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去演什么,我理解的脸谱化就像是京剧中的黑脸白脸红脸,用传统吸取中用各种色彩在演员面部勾画纹样图案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并且起到褒贬作用的一种程式 。红色表示英勇、白色表示奸诈在这里借用脸谱的含义,用以形象地指明那些从角色的类型概念出发,以固定的外在手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肤浅表演 。比如我刚开始接触表演的时候就会固定的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展现,高兴就是大笑,痛苦就是悲伤的哭,有时候为了展现自己情绪的爆发就刻意的挤眉弄眼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展现,但是我觉得并不是你自己一痛苦就表情难受就要哭,开心就要笑,有时候反差也是可以的,笑到极致就会哭,哭到极致也会笑,所谓乐极生悲,我们可以制造反差,改变以往人们心中对职业的印象,而且我在很多影视剧中看到那些好的演员在表演的时候都是很自然很放松的去展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固定的用一种特定的模式去生搬硬套的放在表演中去比如一个喜欢文艺喜欢书法的的小偷,描写配角其他方面主角的敌人,做出一些正面的举动,制造反差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人物的脸谱化,矛盾冲突才能体现一个人物,而所有的矛盾都汇集一处,演员在角色中才可以有矛盾冲突点就可以爆发,整理好自己的故事线,真正能避免脸谱化的是你是否对人心有足够的了解,你所经历的这个世界你自己的感悟有多深,你只有明白什么是人生你才能刻画一个人的一生,只有明白什么是世界才能塑造一个真实的世界,我觉得演反面角色同演正面角色一样,要从人物出发,从人物的性格出发,你塑造这个角色的时候你在心里就要想到你创作的这个角色他的生前,他小时候的故事,他的年龄性格特点,还有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什么会这样,你都要考虑到,他小时候的生活背景,他和的父母的关系是怎样的,他喜欢什么样的书,他的朋友圈以及他的各种爱好你都要考虑清楚,因为你所演的是人,不是一个机器你要自己在内心里去想着法的表达出你所饰演的这个角色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你要不断的去深挖剧本下的东西,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去完成你所饰演的这个角色 。我记得有一个演员曾经为了演好一个神经病一个内心有病态的角色,就去精神病医院真的观察他们为自己角色塑造灵感,真实的感受精神病的内心深处,去挖掘他们为什么跟我们不一样,演员的工作主要就是演艺事业,工作武器核心是演技,他们是凭借演技所获得的片酬来挣钱,演员是依靠演技来活的,所以他们需要不断的磨练演技,有人喜欢则顺带着圈粉了,对于艺术上真正有追求的演员来说人设和过度的曝光率是非常不好的,因为人设和曝光率会固化演员在观众中的形象,这对于演绎不同角色的演员来说是很不利的 。我觉得解决这个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心去感受,把自己放在那个处境中去,真正的走进人物感受他的一生酸甜苦辣,做到与角色中的人物共情,要合理的进入情景,准确的表达你所演的人物性格,生动的演绎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