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章是哪个朝代的人 历史上王彦章最后的结局如何( 四 )


王彦章是哪个朝代的人 历史上王彦章最后的结局如何

文章插图
王彦章之死
五龙困彦章的情节重点不在于用彦章的自刎突出五位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在于用五龙的地位衬托出彦章的英雄气概 。对于五代皇帝与忠义臣子间的抉择,宋代士人、官员无疑会选择后者 。除了弘扬封建忠义伦理观,在道德上对五帝戕害王彦章进行批判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
从这个角度来看,郝经的情况估计不是个案,他代表的是宋元士人,他们运用民间传说、评书的虚构情节更能让观念下行到民间 。这样一来,庙堂赏其忠节,江湖赏其武勇,相得益彰 。修建王铁枪庙、讲王彦章的传奇故事、看王彦章的戏都是官民之间一种自然而然的默契 。
宋元评话、杂剧对五代武将的塑形
4

昔武皇之起并、汾也,会鹿走于中原,期龙战于大泽,蓄骁果之士,以备鹰犬之用 。故自存信而下,皆锡姓以结其心,授任以责其效 。与夫董卓之畜吕布,亦何殊哉!惟存孝之勇,足以冠三军而长万夫,苟不为叛臣,则可谓良将矣 。——《旧五代史·卷五十三》

薛居正所著的《旧五代史》中,李克用与诸义子之间的关系被比作董卓蓄养吕布 。而李存孝最后的造反与失节也导致了官方对之关注度下降 。官方会更加关注正史上的王彦章并不遗余力地称颂之 。但,甚至出现了这也是民间与官方在五代人物塑造上的一个矛盾 。
王彦章是哪个朝代的人 历史上王彦章最后的结局如何

文章插图
民间记忆的朱温是董卓那样的人物

王彦章在水里钻出头来,爬上岸,披挂上马赶来 。存孝正行,报说:“摔下水的人,又领众赶来了 。”存孝说:“这水手,也是个好汉,待我与他比手,试他本事如何?”勒回马来,王彦章一马当先,轮枪望存孝刺来,被存孝连人带马逼住了,将搠轻轻的打去,彦章用力架隔不住,把浑铁枪逼得一似桶箍般圆 。存孝曰:“本待打死你,见你没甚本事,饶了你这一命罢!”彦章放马逃生,跑去有数里之地,放声大哭曰:“你众人各散了罢,我在死里复生,若存孝在世十年,我十年不出,存孝除非死了,我王彦章才敢出名 。”自此彦章径上寿章县隐姓埋名去了不题 。——《残唐五代史演义·第二十二回》
”“
(李存孝领番卒子上,云)铁铠辉光紧束身,虎皮妆就锦袍新 。临军决胜声名大,永镇邢州保万民 。某乃十三太保李存孝是也 。官封为前部先锋、破黄巢都总管、金吾上将军 。自到邢州为理,操练军卒有法,抚安百姓无私;杀王彦章,不敢正眼视之;镇朱全忠,不敢侵扰其境 。今日无甚事,在此州衙闲坐,看有甚么人来 。——《哭存孝》

民间对于李存孝的偏爱,有几个心理因素蕴含其中:
首先,李存孝守护的是大唐,与《三国演义》复兴汉室的基调相类似,兴唐是残唐五代故事的一个主流基调;王彦章守护的是灭唐的后梁,首先就被百姓定格为乱臣贼子 。
王彦章是哪个朝代的人 历史上王彦章最后的结局如何

文章插图
连环画中的王彦章
典型的忠臣形象
其次,民间和官方的侧重点有异,大部分百姓是先看武勇后看臣节 。如果没有足够精彩的武斗情节,仅靠干巴巴的忠义又如何能吸引多数“先看皮肉后看心”的观众 。在历史上能单骑生擒邓季筠,有“骁勇冠绝、未尝挫败”之称的李存孝,自然更符合大众胃口 。
因此,宋元评话、杂剧对五代武将是先看其是否“兴唐”,而后看其“武勇”,最后才是是否在臣节上有瑕疵 。需要注意的是,“兴唐”与臣节有失并不矛盾,因为人物对主公的效忠与对唐王朝的效忠并不完全重合 。
结语
总结以上诸部内容,民间对五代武将形象之重塑是有一定规律的 。
其中,李存孝、王彦章为典型 。作者把李克用与李存孝的形象合并,把“取洛阳”调换为“取长安”,创造出了一个于德于艺无可挑剔的李存孝 。在五王困彦章的故事上,士人与官员尽量满足百姓的猎奇心理,在文献传播相对闭塞的宋元时期让民众相信自己看到的戏剧、听到的评书是对的,从而也满足了宋代对王彦章“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精神的宣传 。
最后,在民间艺人的取材上,兴唐、武勇、臣节是重要性递减的三个元素,这与官方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当然,这种取材顺序不只是对于李存孝、王彦章,在高思继、葛从周等的人物塑造上,也能看出这种普遍的规律 。根本上,民间审美与官方审美的差别仍是源于坊间百姓简单的低水平欣赏与官方政治色彩浓厚的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