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赏析( 二 )


月下:月亮下移 。
海楼:海市蜃楼 。
仍怜故乡水:仍 , 频频 。怜 , 爱 。故乡水 , 指长江 , 李白早年住在四川 , 故有此言 。全句的意思是说 ,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 来到楚国境内旅游 。在旅途中 , 沿江两岸的崇山随着荒野的出现渐渐消失 , 奔腾的长江也就在无边的野上浩浩荡荡地蔓延开去 , 变得开阔、舒缓了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 , 如同凌空飞下的明镜 , 云气蒸腾缭绕 , 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 , 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流水 , 不远万里 , 送我的远行 。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 ,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 其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 , 他就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俄罗斯托克马克) 。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清廉乡 。从李白自叙青年时代的阔绰生活来看 , 他的家庭原来可能是一个富商 。幼年时 , 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 , 青年时曾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 , 也受过儒家的`影响 , 思想比较复杂 。总的说来 , 手纵横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较深 。这些思想支配着她的生活 , 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生活道路 , 度过了自己光彩而有坎坷的一生 。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理想 , 抨击权贵 , 藐视礼教 , 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 ,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等消极情绪 。在艺术上 , 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 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 , 形成了豪爽的风格 , 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鸡鸡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传世作品有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较为详尽 。
诗的标题是《渡荆门送别》 , 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写诗人送别什么人 , 看起来似乎令人费解 。但是从作品的最后两句我们不难看出 , 这里的“送别”指的是“故乡水”送别故乡人 , 即载舟送别远游之诗人 。李白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蜀地度过的 , 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早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他二十五岁时才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 , 这首诗就是他出蜀远游时写的 。在这里 , 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 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深切留恋之情 。
“渡远荆门外 , 来从楚国游”这两句是在说诗人这次远离养育自己多年的故乡 , 乘船渡过千里之外的荆门 , 来到战国时期的楚国属地漫游 。这两句诗没有惊人之处 , 但它是总写 , 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 是作品的总起 。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四句是回过头来写的 , 作品采用了倒叙的写法 , 写诗人乘船去楚国属地荆门时一路上的所见所感 。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两句写的是诗人坐在船上延长江顺流东下时一路上眼前景色的变化 。这两句诗容量特别大 , 诗人乘船从峰峦叠嶂的故乡蜀地出发 , 穿过崇山峻岭 , 一直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 , 随着船的前行 , 高山峻岭逐渐消失了 , 奔腾咆哮的长江也渐渐地平静下来 , 在无边的旷野上蔓延开去 , 平缓东流 。这两句诗时间持续长 , 立体空间大 , 在读者的头脑中构建了一种具有行进感的动感画面 。有时间的变化 , 也有行进过程中地理位置的变化 。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两句写的是夜空景观 。诗人坐在船上 , 遥看长空皓月 , 犹如天上飞旋而下的一团明镜 , 那升腾飘荡着的缭绕的云雾 , 仿佛即刻幻化成了绮丽壮观的海市蜃楼 。比喻的形象既虚幻 , 又鲜明 , 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 , 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 , 表现了诗人超凡的想象力 。
仅仅四句 , 诗人从高山写到平川 , 从地下写到天上 , 从白昼写到黑夜 , 跨越了时间 , 也跨越了空间 , 容量大 , 内涵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