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知味用来形容什么

三月不知味这句话用来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他事情 。出自于《论语》 。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
三月不知肉味用来形容三月不知肉味用来形容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 。
释义:
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 。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
出处:
【三月不知味用来形容什么】《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竞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孔子认为,《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尽善尽美 。相传歌颂周武王的乐舞为《武》乐 。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后人常用“尽善尽美”和“三月不知肉味”来评论孔子向苌弘请教和痴迷于韶乐的这段佳话 。
引申:
孔子晚年对《诗经》作过音律修正,这也是孔子在音乐上的一大贡献 。孔子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能力极高,当年他在齐国听到了韶乐,立即如痴如醉 。韶乐的主旨,是歌颂虞舜的功德,音乐古朴平和、悠扬悦耳,后来孔子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 。
三月不知肉味,对一般人而言,可能有些夸张,但沉醉在艺术之中,获得心灵和道德的升华,使人暂时忘记了欲望,忘记了感官的刺激,却是时常有的事情 。
《韶》乐,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
韶乐,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音乐,优美至极 。孔子本身也是音乐大师,他曾经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过音乐的演奏过程,“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论语》八佾篇第三-二十三 。
三月不知肉味是孔子用来形容什么的三月不知肉味是孔子形容齐国音乐“韶乐”美妙动听的 。
“三月不知肉味”是孔子用来形容齐国音乐“韶乐”美妙动听的,连吃饭时都在想着以至于尝不出肉的味道 。后世也用“三月不知肉味”来形容做事专注认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
《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 。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赏析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
孔子
孔子(孔夫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
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传》《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
三月不知肉味用来形容什么?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三个月里,吃肉却不得其中滋味,有时也指家境贫寒,很久没有吃过肉,如今也被用来形容人对于一件事情十分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句话出自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一书 。“不知”就是不思、不想 。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肉食并不是人人都能享用,往往是上层阶级的食物 。正是因为肉食的珍贵和难得,所以孔子在齐国学习了《韶》乐,可以做到长时间不想念肉的味道,甚至是食肉而不知其为肉,这是孔子“发愤忘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的极致体现 。
扩展资料:
三月不知肉味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借着代表鲁国君王朝觐周国天子的机会,去拜访周国的大夫苌弘,苌弘十分精通音律,相比之下对音律半通不通的孔子则向苌弘讨教起关于关于韶乐的问题,两人相谈甚欢,孔子也受益颇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