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二 )


四、家国情怀
中秋节是中华文明的产物,流传千百年来,为中华儿女所共享,它所增进的是所有华夏儿女的民族情感 。每当中秋夜,只要是中国人,心灵都是相通的 。在这个日子里,中华儿女共祝愿、祖国好,盼民族好、人人好,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早已融进血液里,融合在骨髓里 。这个传统节日激发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祖国大家庭的热望,传承着民族自豪感和浓浓的爱国之情 。
在中国,明月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负载着悠久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明月夜,短松岗”的追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情怀,在游子的心目中,在华夏儿女的思维里,月是父母,是兄弟,是儿女,是爱人,是千山万水无法阻隔的浓浓亲情,是期望国家强大、民族昌盛的赤子情怀和盼望幸福的追求 。
以中秋节等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成员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聚与集结 。它不仅是我们民族创造新文化的凭借与基础,也是构成我们时代生活的一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今依然拥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我们一定要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保持、保护与挖掘,让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
中秋节有哪些精神内涵2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民俗专家介绍说,源于古人“秋报”和“祭月”活动 。在民间流传中,最有影响 的大概要数“嫦娥奔月了 。还有一说法,即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祭拜土地神(古人“秋报),遗传下来就成了的节日习俗 。此外,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祭月典礼 。据《礼记·祭法》中记载:“夜明,祭月也 。”史籍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收获的季节,不仅要拜土地神,还要拜月神.
中秋节拜月、赏月、祭月、玩月的习俗 , 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还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喝的酒叫“团圆酒”,吃的饼叫“团圆饼”,互相送月饼,近而达到了人际的和谐 。团圆是历代中国人的美好期盼,如今强调的“和谐”实际上是“团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表述 。中秋节团圆的本质体现出亲情,现在由于家庭结构多是三口之家,亲情展现应由家庭延伸到社区,通过社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享受到团圆的乐趣 。总之,,中秋节的文化内涵现已发展成表达美满、和谐、富饶和安康的美好愿望,也已形成为团结、团圆、庆丰收的象征,而团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内涵 。
中秋节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底蕴?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1][2][36]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祭月作为民间做节的重要礼俗之一,逐渐演化为的赏月、颂月等活动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中秋又叫仲秋、月夕,应该说,是华夏民族岁时节日系统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民俗节日 。中秋节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从上古时代就有的月神信仰衍变而来的敬月习俗,以及流传几千年的祭月之风,
它实际上是华夏民族的“祭月之节”,这个节日保存着先民古老的天地人和的哲学思考,蕴含着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 。《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说法,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 。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 。
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吴刚折桂的美好传说,还有月饼起源与元末起义之事等等,无一不是附着在中秋节上面的美丽传说,这些美好传说与故事,又进一步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