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可以概括为:敬拜、谢母、团圆、和谐 。
敬拜:有一种民俗说法,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农历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每家每户都要祭拜土地神灵 。其深层心理其实就是感恩土地、回报土地、敬重土地,因此人们把这种活动叫“秋报”,就是在秋天报答土地对人类的慷慨无私馈赠 。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谢母:故乡的月亮是属于母亲的 。中秋佳节的团圆,是被伟大母爱所包裹的家庭盛会,当每一个子女分享丰收喜悦的果实时,看着自己的母亲主持祭月的活动时,会自然想到母亲生养子女的不易、辛苦稼穑的不易、操劳家务的不易 。
团圆:中秋节的团圆是很有意味的 。凡是能在这一天回家的,想办法都要回家的 。家人团聚叫“团圆家”,喝的酒叫“团圆酒”,吃的饭叫“团圆饭”,过的节叫“团圆节” 。
和谐:节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团圆的文化民俗本意就有和谐的成分在 。
中秋节有哪些精神内涵 中秋节有哪些精神内涵
中秋节有哪些精神内涵,中秋节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每年一次的中秋节都是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人们对于中秋节是非常的期待以及认可的,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中秋节有哪些精神内涵
中秋节有哪些精神内涵1
一、亲人团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银色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以圆月为标志,寄寓着中华儿女团圆的梦想,积淀着中华儿女团圆的心理诉求 。花好月圆之夜,就是亲人团圆之时 。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尽管各地区、各民族过节的习俗异趣纷呈,然而家庭团圆、亲友相聚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主旨,它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心愿,熔铸着中华儿女的魂魄 。
花好月圆人团圆,“圆”对中国人有特殊的含义 。从器物层面上讲,人们崇尚圆的东西:敬拜的月亮是圆的,吃的月饼是圆的,祭祀的水果是圆的 。从心里愿望上看,家人团聚叫“团圆家”,喝的酒叫“团圆酒”,吃的饭叫“团圆饭”,过的节叫“团圆节” 。天上月圆时,合家团圆分食月饼,这是一种温馨的仪式 。家制月饼、分享月饼、馈赠月饼的过程,就是表达爱、传递爱、感受爱的过程 。亲人团圆,家庭和睦,安享天伦,那种心理意义上的圆满、圆合、圆润、圆和之意,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灵魂中,展现在行动里,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 。
二、社会和谐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之一 。每逢中秋佳节,人们期待阖家团圆、邻里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彰显其乐融融 。团圆的本意就包括和谐的成份在内,将团圆予以延伸,就有了家庭的和谐,朋友的和谐,亲戚的和谐,亲属的和谐,社区的和谐,村镇的和谐,民族的和谐,国家的和谐,世界的和谐 。
传统节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我们的先辈非常善于利用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消除误解,去除隔阂,密切关系,促进和谐 。例如,通过团拜、探亲等仪式活动密切与周围人的关系;通过节日巡游、节日竞赛的开展,释放内心的情感、期望,增进不同地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依赖和精神交流,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人们希望我们的国家“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国与国之间“和而不同”,干事创业“和衷共济”,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做生意“和气生财”,待人“和蔼可亲”,说话“和颜悦色”,批评“和风细雨”等等,不一而足 。
三、感恩自然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在古代人们看来,月亮是仅次于太阳的神灵,一直是人们重要的崇拜对象 。《礼记·祭法》中记载:“夜明,祭月也 。”根据史籍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的活动 。在收获的季节,不仅要拜土地神,还要拜月神 。因为古人认为五谷丰收离不开月亮,如果没有月亮赐予露水,没有月亮圆缺以计农时,丰收也是不可能的 。
在传统的中秋夜,家里要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月亮、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敬畏中又满含对月亮、对自然的亲近与喜爱之情 。同时,阖家男女老少,暂时放却劳作,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这图景看似普通平淡,却可体味到平民生活的趣味与甜美,体味到中国的人情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