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历史文化简介资料 北京故宫的详细介绍资料

它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 。始建于公元 1406 年 。它庞大的皇家建筑群和丰富的藏品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
1.漫谈故宫

故宫历史文化简介资料 北京故宫的详细介绍资料

文章插图
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 。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其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 。从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Z府,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结束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故宫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正治和文化中心,先后经历了24位皇帝 。故宫还是我国收藏最好、最丰富的文物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建成于1925年,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 。抗战期间,为确保国家安全,曾将精选的五批故宫文物转移南方,抗战胜利后,部分运回故宫,部分运抵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千方百计收集流失文物,使故宫新旧藏品达到数百万,其中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家具等,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 。
2.故宫的建筑特色
故宫历史文化简介资料 北京故宫的详细介绍资料

文章插图

故宫历史文化简介资料 北京故宫的详细介绍资料

文章插图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间,故宫四周绕以10米高的城墙,外有50余米宽的护城河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Y,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历史上,故宫因火灾和其他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整个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和北部后廷两部分 。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大殿是故宫中最大的建筑物,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封建皇权的象征 。后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东西六宫为翼,是皇帝、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 。前朝后廷,界限分明,不可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中国的建筑匠师们将这座建筑规划得井井有条,利用重重的墙门和庭院把故宫有序地组合成壮丽的建筑群 。明清故宫的规划和建筑,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 。其室内外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筑体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运用、小品的陈设、装饰的制作、多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在这座皇家宫殿建筑中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
3.天安门
故宫历史文化简介资料 北京故宫的详细介绍资料

文章插图
天安门是皇城正门,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起初始,它仅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坊 。明英宗时被烧毁 。宪宗时工部尚书白圭主持修复,建城楼 。宽五楹,深三楹,明末又毁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为宽九楹、深五楹的重檐歇山顶城楼,改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解放后曾多次修缮,楼原高33.7米,1970年2月重修后,为34.7米 。天安门前的华表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华表承露盘上的小兽叫“”,头向南方,也叫“望君归” 。西华表上有一处残缺,是八国联军炮轰的罪证 。天安门前的河为外金水河,河上共有七座汉白玉石桥 。当中一桥是御路桥,为帝后专用;两侧是皇族桥;再外为品级桥,三品以上大员行走;四品以下官吏,只能走最外侧的公生桥 。
4.交泰殿
故宫历史文化简介资料 北京故宫的详细介绍资料

文章插图

故宫历史文化简介资料 北京故宫的详细介绍资料

文章插图
【故宫历史文化简介资料 北京故宫的详细介绍资料】在清代,皇后生日称为千秋节 。那天,皇后要在交泰殿举行典礼,接受皇贵妃、贵妃、妃、嫔、公主、福晋等的朝贺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皇帝将代表皇权的二十五宝存放在交泰殿 。这些玉玺由内阁掌握,由宫殿监的监正管理,用时须请示皇帝,经许可后方可使用 。存放在这里的每方宝玺各有不同的用途:“皇帝之宝”用于颁发语书、录取进士时公布皇榜;“制法之宝”和“命德之宝”用于谕旨臣僚和奖励官吏;“制驭六师之宝”用于军事 。宝玺置于宝盒内,上面覆盖黄绫 。现在,宝盒仍按原来的位置陈设在交泰殿 。交泰殿内陈列的大自鸣钟,是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由清宫造办处制造的 。其外壳是仿中国式楼阁型的木柜,通高5.8米,共分上中下三层 。钟楼背面有一小阶梯,登上阶梯,可以给自鸣钟上弦 。自鸣钟走动后,可按照自动打点报刻 。现在,这座自鸣钟已经历过两百个年头,却仍能正常准确地走动,打点报刻时,声音清脆洪亮,由此可见它的制造工艺非常精良 。陈列在交泰殿的铜壶滴漏,是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制造的,这是中国保存至今仍然完好的漏壶 。铜壶滴漏也可称为漏壶,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器 。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用水滴漏的计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