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西江月赏析( 三 )


4. 七年级上册语文《西江月》原文&解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朝代】南宋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  两三点雨山前 。
旧时茅店社林边 ,  路转溪桥忽见 。[1][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 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 。
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 , 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 , 东到上饶 , 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
社 , 土地神庙 。古时 , 村有社树 , 为祀神处 , 故曰社林 。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 。
9西江月:词牌名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 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 , 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 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 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
天空中轻云漂浮 ,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 , 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 诗人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 往日 , 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 , 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
原字坦夫 , 改字幼安 , 别号稼轩 ,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 , 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 , 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 , 条陈战守之策 , 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 , 均未被采纳 , 并遭到打击 , 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 , 不久病卒 。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 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
在苏轼的基础上 , 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 , 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有《稼轩长短句》 。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4][编辑本段]赏析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
阅读这首词 , 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夏天的傍晚 , 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
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 , 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 , 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 , 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 , 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 , 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
鹊儿的惊飞不定 , 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 , 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 , 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 , 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
同时 , 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 , 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 , 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
总之 , “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 , 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 , 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 , 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 , 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此时此地 , 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 , 尽在言表 。
稻花飘香的“香” , 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 , 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 。而说丰年的主体 , 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 , 而是那一片蛙声 , 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 , 令人称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