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中的子时是几点到几点

在历法上,子时即23:00~01:00,正子时为00:00,子时指一天中离天阳最远的时段 。子时又名子夜、中夜,是一天中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
子时的来历
子时是指内丹术大小周天功法中,可以开始起火的时机,又称冬至 。所以用十二地支中的子时,因为子时是六阳时(子、丑、寅、卯、辰、巳)的开始.所以《类经图翼》上说:“子者阳生之初 。”冬至也是指这个意思,如《通讳·孝经援神契》上说:“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 。阴极而阳始至 。”阳始至称为一阳生,或一阳来复,在《易经》卦象上则用复卦来表示 。因为复卦上五爻是阴“—,而初爻(最下一爻)已成为阳“一”.这个卦象常为气功古籍所采用 。但这只是个比拟,正如《金丹四百字》中说的,“火候不作时,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 。所以什么时候到了该起火的子时,要按照练功过程中的景象来掌握 。也如《还丹复命篇》中说的,“练丹不用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 。可以起火的子时,在内丹术中分为两种,即活子时与正子时 。


子时是几点到几点钟的子时是23时至01时 。
古时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 。即23时至1时,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
在现代生活中,时间的记录单位是“时分秒” 。但是在中国古代,时间的记录方法是十二地支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 。子时指的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
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23时起至夜1时为子时 。晚24点以前为前一日,晚24点以后为次日 。
丑时指的是凌晨的1点到凌晨2点59分,寅时指的是凌晨3点到凌晨4点59分,卯时指的是凌晨5点到凌晨的6点59分,辰时指的是早上的7点到8点59分,巳时指的是早上的9点到10点59分,午时指的是中午的11点到12点59分,未时指的是下午的1点到2点59分,申时指的是下午的3点到4点59分,酉时指的是下午5点到6点59分,戌时表示晚上的7点到8点59分,亥时是晚上的9点到10点59分 。所以子时是晚上11点到0点59分 。
子时是几点到几点钟子时是23时至01时.
一、子时的介绍:
我国古代将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成、亥十二个时辰,其中子时也被叫做子夜或午夜,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也是一天中距离太阳最远的时段 。古人认为这个时间段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也是老鼠繁殖、偷粮等活动最频繁的时期,所以将鼠与子时对应,也称子时为子鼠 。
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两个小时 。
二、十二时辰表:
1、子时:(23时至01时) 。
2、丑时:(01时至03时) 。
3、寅时:(03时至05时) 。
4、卯时:(05时至07时) 。
5、辰时:(07时至09时) 。
6、巳时:(09 时至11时) 。
7、午时:(11时至13时) 。
8、未时:(13时至15时) 。
9、申时:(15时至17时) 。
10、酉时:(17时至19时) 。
11、戌时:(19时至21时) 。
12、亥时:(21时至23时) 。
李淳风在唐朝制定《麟德历》时,就在《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0点(24点)点,为一日之始 。
子时是几点到几点?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代表,时间具体分布如下:
1、子时:(23时至01时) 。
2、丑时:(01时至03时) 。
3、寅时:(03时至05时) 。
4、卯时:(05时至07时) 。
5、辰时:(07时至09时) 。
6、巳时:(09 时至11时) 。
7、午时:(11时至13时) 。
8、未时:(13时至15时) 。
9、申时:(15时至17时) 。
10、酉时:(17时至19时) 。
11、戌时:(19时至21时) 。
12、亥时:(21时至23时) 。
时间来历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
【十二时辰中的子时是几点到几点】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比如,给甲乙两字配上木(4:48-9:36)、给丙丁两字配上火(9:36-14:24)、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14:24-19:12)、给庚辛两字配上金(19:12-24:00)、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0:00-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