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桥王”说桥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故事

【香港“桥王”说桥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故事】新华社香港6月12日电 题:香港“桥王”说桥:这些年 那些桥
新华社采访人员 陆敏
采访车穿行在山海之间 , 不时驶过各式各样的桥 , 刘正光指点着 , 总能讲出不同的门道 。
在香港 , 可能没有人比刘正光更懂桥了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助理工程师开始 , 刘正光从事桥梁建造业迄今已超过半个世纪 。他担任过特区政府土木工程署署长 , 是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 主理过香港多个世界级桥梁 , 也因此获得中国桥梁工程师最高奖项——茅以升桥梁工程特别奖 , 是大名鼎鼎的香港“桥王” 。
“香港可以说是现代桥梁博物馆 , 一是有代表性 , 具备各种现代桥梁形态 , 二是有价值 , 可供同行研究 。”刘正光说 。

香港“桥王”说桥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故事

文章插图
5月30日 , 刘正光在青马大桥前接受新华社采访人员专访 。新华社采访人员 吴晓初 摄
世界级大桥屡获大奖
登上香港青衣岛上的观景台 , 青马大桥、汲水门大桥和汀九大桥尽收眼底 , 在青山碧水中各有风姿 。
青衣岛堪称“大桥之岛” , 东有青衣大桥和青荃桥 , 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1997年之后陆续建成的西有青马大桥 , 北有汀九大桥 , 东南有昂船洲大桥 。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 随着城市的发展 , 香港跨海大桥建设提速 , 多个世界级跨海大桥陆续建成 。
何为世界级大桥?一是体量够大 , 二是技术领先 。
香港“桥王”说桥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故事

文章插图
5月30日 , 刘正光在青衣岛上的展室向新华社采访人员介绍青马大桥 。新华社采访人员 吴晓初 摄
青马大桥是通往机场高速公路的主要桥梁 , 主桥长1377米 , 是世界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悬索桥 。“在台风地区建这么长的两用桥 , 全世界都没有过 。”刘正光说 。该桥以西的汲水门大桥建成时为世界最长公路铁路两用斜拉桥 。
汀九大桥是一座三塔四跨斜拉桥 , 位于港岛经青衣通向深圳湾口岸的必经之地 。大桥采用三座单支柱桥塔 , 以减少风阻 , 外观也简约美观 , 引领了当时的设计新风尚 。
昂船洲大桥紧邻香港货柜码头 , 对港口物流业意义重大 。该桥主桥长1018米 , 2009年底建成时为世界上第二长的斜拉桥 。大桥距离海面73.5米高 , 也是全球最高桥梁之一 , 可保证超大货轮通行无碍 。
刘正光先后担任了青马大桥和汲水门大桥的总工程师、汀九大桥总指挥、昂船洲大桥国际评审技术组组长 , 而这几座世界级大桥在国内外屡获大奖 。
香港“桥王”说桥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故事

文章插图
5月30日 , 刘正光在汀九大桥前 。新华社采访人员 吴晓初 摄
台风多发成挑战
观景台正中 , 一棵高山榕亭亭如盖 , 这是当年刘正光和伙伴们亲手种下的 。“25年了!”他轻拍树身 。
回想当初建设青马大桥的历程 , 刘正光说 , 就一个字:难!
在香港建跨海大桥 , 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抗风 。跨度大 , 桥要够长;要保证大型货船通行 , 桥要够高 。而香港台风多发 , 构成了建桥的巨大挑战 。
刘正光和团队跑遍了当时世界上几个桥梁业发达的国家 。“500米以上的大桥都看了个遍 。”他说 。
经过多次实验 , 青马大桥创新设计了流线型闭合箱型桥身 , 桥中间开设出宽5米的通风孔 , 以增强桥身稳定性 。当时欧洲桥的抗风标准为55米/秒 , 而建成后的青马大桥高于这一标准 。
大桥的设计寿命为120年 。为保障大桥持久运行 , 当时一边建桥一边攻读清华大学在职博士生课程的刘正光参与研发了大桥健康监测系统 , 博士毕业论文也以此为课题 。他将复杂的桥身结构简化成单脊鱼骨模型 , 用电脑分析并进行模拟动力试验 , 取得模型应用于该系统 。
“青马大桥的各项‘体检指标’至今都挺健康!”眺望着波涛中屹立的大桥 , 刘正光很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