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登高作于公元767年秋天,当时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也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
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整首诗包含了对个人穷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壮志难酬的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的忧愁和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 。
唐代诗人杜甫写登高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杜甫的《登高》被前人推举为“古今七律第一”,将律诗的对仗手法发挥到了极致,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但传为千古名句,而且在全诗当中并不让人觉察到错位的突兀 。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首联便是精巧的对仗,而且“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亦即句内有对,那么当颔联承接首联的时候,是以对仗承接对仗,读起来就会有颈联承接颔联的感觉 。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在夔州,这里是四川东部,临近三峡 。杜甫把眼中景、心中情写成诗句和大家分享 。这两句相当于总括全局,用盛大气象把诗的格局提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面一句写山色,后面一句写江水 。这两句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三峡秋景图 。
杜甫用字十分精准,他用“萧萧”两个字暗指秋风疾劲 。落木无边继续表明风大,反复强调辽阔格局 。接下来用“滚滚”二字形容长江,也是这个意思 。从韵律、节奏的角度看,杜甫巧用叠词,读起来铿锵有力 。杜甫写诗的时候方方面面都想到了 。明明是激昂文字,指点江山的气势,杜甫没有延续他的豪情,而是话锋一转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由写景转入了抒情 。
杜甫之所以这样安排诗文内容,是因为他心中有无尽的苦楚要倾诉 。杜甫一辈子始终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他渴望建功立业,可惜一事无成 。安史之乱的时候,别人都想着怎么逃离长安,他却独自逆行赶往长安 。这样一个为理想而活的人,他心中苦闷压抑真是太沉重了 。“万里”一句写的是空间跨度,“百年”一句写的是时间跨度 。时间和空间放到一起描写,表明他知道自己已经进入暮年,人生疾苦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 。
在写作手法上,这两句采用了对偶的形式,既有深刻的内涵,也有结构上的美感 。写诗内容很重要,但形式上的美感也不能少 。好的诗人能够将两者兼顾统一,带来审美上的满足 。想象一下诗中的画面,秋风瑟瑟,触景生情 。杜甫抱病登上高台,他的悲苦孤独让人泪目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的是杜甫的内心感受 。他自己一事无成,潦倒半生 。历经磨难之后已经两鬓斑白,病痛缠身难以忍受的时候只能喝上一杯 。
杜甫的悲苦不是他一个人的磨难,而是一批人壮志难酬的磨难 。他多愁多病喝上一杯就不得不停止饮酒 。杜甫把最真实的自己呈现在世人眼前,让大家感受到他骨子里的沉痛 。
登高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中心思想是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整首诗包含了对个人穷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壮志难酬的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的忧愁和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 。
《登高》古诗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登高》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
《登高》作者简介【登高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 。他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做过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 。杜甫早慧,七岁便开始学诗,他自己回忆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