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接着便切入描写的对象雪大雪三日,用了“湖中人鸟声俱绝”奠定了全文的色彩和基调;再写出游的时间和情景、舟中所见、亭上所遇和归舟的情形;文章最后舟子的话也是对作者内心感慨的点白 。全文笔墨精炼,文笔清秀,表现力强,不足两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
写作背景:《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避居剡溪山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
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文学家 。
湖心亭看雪赏析 诗歌是一种非常有美感的文体,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去鉴赏和分析,这才会有所提升 。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湖心亭看雪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
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
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翻译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湖心亭看雪注释
【湖心亭看雪赏析】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
2、俱:都 。
3、绝:消失 。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
6、拏ná:通“桡”,撑(船) 。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细毛皮衣 。毳:鸟兽的细毛 。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