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一词出自哪里

“敬业”一词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敬业”的意思是专心学习,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 。代的郑玄对《礼记·学记》的解释是:"《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敬业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负责的态度 。
【敬业一词出自哪里】
敬业代表诸葛亮 。东汉末,刘备三顾茅庐,从襄阳隆中请出诸葛亮为其军师 。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之中蜀国国小人少,实力较弱,诸葛亮从长远利益着手,建立吴蜀联盟,使蜀国得以全力对付魏国 。
敬业的基本要求包括有巩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持之以恒;有强烈的事业心,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勤勉的工作态度,脚踏实地,无怨无悔;有旺盛的进取意识,不断创新,精益求精;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忘我工作 。
敬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引以为自豪;深入钻研探讨,力求精益求精 。敬业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优良传统,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 。


敬业出自哪里翻译:天和地之间降生了一个人,那这个人就有他应该完成的任务;人生存在世界上,活着一天就应该努力、勤劳的过一天 。
理解:生存在世上的每个人,都有应拥有如下3个观念:
一、人生应有敬业观念 。敬,原是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孔子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执事敬”“事思敬”“修已以敬”(《论语·子路·季氏·宪问》) 。北宋程颐说:“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 。”可见,敬是指思想专一,不涣散的精神状态,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柳林《杨氏家谱》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观念,认为“本业者,所身所托之业也”;“功不妄练,贵专本业”,充分体现了时人的敬业观念 。
二、有着平等观念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三纲五常”是其束缚人的精神枷锁,“士农工商”是其对待人的等级制度 。但是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山西商帮的兴起与发展,旧的封建礼教与等级制度在山西受到了严重冲击 。雍正二年(1724年)山西巡抚刘於义奏称:“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 。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雍正皇帝朱批道:“山右大约商贾居首 。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这种观念与风气一直到清末民初有增无减,清末太原举人刘大鹏说:“近来吾乡风气大坏,视读书甚轻,视商业甚重,才华秀美子弟,率皆出门为商,而读书者寥寥无几,甚且有既游庠序,竟弃儒就商者,亦谓读书之士,多受饥寒,曷著为商之多得银钱,俾家道之丰裕也”(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柳林《杨氏家谱》认为,“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无论士为、农为、工为、商为,“努力自强,无少偷安,则人力定可胜矣!安在今日贫族,且不为将来富矣!”也就是说,《杨氏家谱》认为,“士农工商”之间是平等的,它们只是职业不同,无尊贵等级之别,只要“努力自强,无少偷安,则人力定可胜矣!”这种平等思想与观念,与上述山西经商风气有关 。而且,明末清初山西学者傅山的反专制、反封建礼教与启蒙意义的政治思想,其社会基础也与上述山西经商社会风气有关 。可见,《杨氏家谱》平等观念与思想的出现,绝非偶然 。
三、应有自强与勤奋精神 。《杨氏家谱》认为自强、不偷安、贫者可富 。天上掉不下馅饼,自强、勤奋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钥匙 。明清晋商称雄商界500余年,有一种精神,就是自强与勤奋 。他们继承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的中华优秀传统,开辟了一条在清代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贯穿蒙古戈壁大沙漠,到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深入俄境西伯利亚,又达欧洲腹地彼得堡、莫斯科的国际茶叶商路 。清后期,适应货币经济的发展又首创山西票号,并东渡日本,开创了我国第一家海外银行等等 。可见,《杨氏家谱》所述,正是明清晋商精神及山西社会风气的反映 。
出处:
话剧《立秋》是一台反映民国初年,山西丰德票号马洪翰家族在时局动荡之际,面临着票号改革与否的生死存亡的故事 。看过这台剧的观众,多为这台剧的思想性、艺术性所震撼与感动,还有的专家赞誉《立秋》是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 。引人注意的是,这台话剧从开幕到落幕,剧中人物多次倡言着这么一句台词:“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 。”并把这句台词作为剧中布景的一副楹联悬挂 。观众感到,上述台词在整个剧目中一直起着一种鼓舞、激励、振奋人心的作用 。据《立秋》编剧姚宝碹先生讲,此句台词摘录自张正明先生《晋商兴衰史》,而《晋商兴衰史》这段文字,源自清代山西省柳林县《杨氏家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