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的故事

“多事之秋”一词源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原话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在这句话中,明显是用秋季形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必须谨慎行事,否则一步走错,步步错 。
“多事之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关,秋天常常是引起人们忧愁的季节,“愁”字就是人们“心”上的“秋” 。“多事之秋”来源于我国民间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 。我国是农耕民族,衣食住行,几乎都来自气候的恩赐 。庄稼无水不收,但秋天农作物渐渐成熟,已不再需要太多的雨水,阴雨频繁反而影响作物成熟,品质下降 。到收割的时候,更是需要晴朗天气,以便于晾晒打场,此时秋雨连绵则严重妨碍人们收获,甚至毁掉丰收在望的庄稼 。不幸的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好属于秋雨型气候,特别是中原一带,秋天时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入侵,与逐渐退缩的暖湿气流交汇于此而形成降雨天气,因而秋季降雨常占全年降雨总量的六成以上 。这种多雨的秋天无疑是人们最担心的事情,因为秋天的收获是一家人全年的口粮所在 。一旦遭遇绵绵秋雨,全家人就只好准备背井离乡逃难了 。由此看来,“多事之秋”的确是“危急存亡之秋” 。
“多事之秋”是什么意思?多事之秋的典故出自哪里?多事之秋,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 duō shì zhī qiū,指的是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多指动荡不安的政局 。
最早见于唐代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杨子》:今以杨子一同繁剧,四达要冲,每当使命交驰,实托宰僚勤干,遂重责成之寄,况逢多事之秋 。
“多事之秋”与我国古代多在秋天兴兵有关 。我国古代的执政者,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君主,多讲究在秋天发动军事行动,在不违农时,不伤民力的前提下获取军事利益 。
军事行动自然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那么常常在秋天进行军事行动的特点,似乎成为“多事之秋”一词最好的注解 。
扩展资料:
“多事之秋”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关,秋天常常是引起人们忧愁季节,“愁”字就是人们“心”上的“秋”嘛!
“多事之秋”也来源于我国民间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 。我国是农耕民族,衣食住行,几乎都来自气候的恩赐 。
庄稼无水不收,但秋天农作物渐渐成熟,已不再需要太多的雨水,阴雨频繁反而影响作物成熟,造成籽粒空瘪,品质下降 。
到收割的时候,更是需要晴朗天气,以便于凉晒打场,此时秋雨连绵则严重妨碍人们收获,甚至毁掉丰收在望的庄稼,导致籽粒发芽或霉烂变质 。
秋天的灾害则再无机会补救,一旦遭遇,全家人就只好准备背井离乡逃难了 。由此看来,“多事之秋”的确是“危急存亡之秋”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多事之秋
多事之秋是什么意思 多事之秋的典故出自哪多事之秋【多事之秋的故事】成语释义:秋:年岁;时期 。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多指国家或政局等较大范围的政治局势不安定;事端多起的时期 。
语出:唐·崔致远《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杨子县令》:“况逢多事之秋;而乃有令患风 。”
典故出处:出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指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用来形容动荡不安的政局,强调的是政局;指不好的事,而非用于说明个人事物比较多,用作贬义 。
由来:“多事之秋”与我国古代多在秋天兴兵有关,我国古代的执政者,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君主,多讲究在秋天发动军事行动,在不违农时,不伤民力的前提下获取军事利益 。军事行动自然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常常在秋天进行军事行动,故名 。
多事之秋是什么意思多事之秋的典故出自哪多事之秋[ duō shì zhī qiū ]
1. 【解释】:多事:事故或事变多;秋:时期 。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
2. 【出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
3. 【示例】:现在国家正当~,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得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 ◎《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4.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