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喝雄黄酒的由来( 三 )


端午节为什么要喝雄黄酒呢,为什么要在门前挂艾草和苍蒲,有何喻意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由来】 喝雄黄酒 , 据说屈原投江之后 , 百姓为了避免屈原尸体被江里的鱼龙所伤 , 便纷纷把粽子、咸蛋投人江中喂鱼龙 。一个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人江里 , 说要药晕鱼龙 。一会儿 , 水面果真浮起一条晕龙 , 龙须上还沾有一片衣襟 。人们就把这条龙拉上岸 , 剥了皮 , 抽了筋 , 解除心头之恨 。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 , 又用雄黄酒抹七窍 。使那些毒蛇害虫不敢伤害像屈原一样心灵纯洁的孩子们 。
我国民间有“早端午 , 晚中秋”之说 , 古人以为晨属龙 , 晨时正是群龙形雨之时 , 故在端午节早晨设雄黄酒以饮宴祈雨 , 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 , 人们还喜欢把雄黄酒或雄黄水洒在屋子外 , 涂在小孩耳、鼻、头额和面颊上 , 以避除毒虫、蚊蝇叮咬 , 驱散瘟疫毒气 。
然而 , 现代科学证明 , 雄黄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 , 即使小剂量眼用雄黄酒 , 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 , 所以 , 饮雄黄酒这一习俗 , 确应改变了 。
端午“插艾草”的来历
端午节本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至唐黄巾起义时 , 黄巢义军攻打中原地区 , 时值端午 。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 , 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 , 是为"走黄巢" 。实际是使义军无法与民众接触 , 以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 。
中原地区某户人家 , 男人都外出了 , 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 , 一小孩为亲生 , 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 。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 , 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 。妇人一人带二小孩逃难 , 背着她嫂子的遗孤 , 却让自已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 , 但却落在后头 。走不多远 , 遇一黄衣人 , 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 , 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 , 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 , 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 , 已破黄巢之刀 , 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 , 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 , 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 。”言罢竟忽不见 。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 , 于是回家依言而作 , 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 。因此妇人平时善良 , 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 , 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 , 在家中过端午节 。
果然 , 义军过境 , 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 , 无人打扰 , 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 , 问疾苦 。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 , 平民之家 , 不再“走黄巢” , 纷纷插艾草过端午 , 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 。
其实 , 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 , 武艺高强 。义军所到之处 , 都是无人村 , 义军无人支援 , 成了孤军 。谋士知有蹊跷 , 化成便衣 , 独自寻找原因 , 遇是了妇人 。忽然不见 , 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 。谋士小施一计 , 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 , 人头落地!”谣言 , 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援 , 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 , 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 , 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 。
陆河人为客家人 , 多为中原迁移到陆河 。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黄巢”“插艾草”的习俗 。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 , 都有其原因 。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 , 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 , 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 , 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 , 叶片呈剑型 , 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 , 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 , 可 以斩千邪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 , 割蓬作鞭 , 副以桃梗蒜头 , 悬于床户 , 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 , 或剪彩为小虎 , 帖以艾叶 , 内人争相裁之 。以后更加菖蒲 , 或作人形 , 或肖剑状 , 名为蒲剑 , 以驱邪却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