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经而锄的故事

古人读书是很刻苦的 。汉朝的倪宽跟着孔安国学习五经,缺乏学习费用,倪宽要为弟子们做饭,有时还要下地干活 。他下地时总要带着经书,休息时便抓紧学习 。
汉朝的朱买臣家里比较贫困,买不起什么东西,他又很喜欢读书,而他家里的生计要靠砍柴来维持 。因此,朱买臣背着柴草边走边读书 。
“带经而锄”形容生活贫苦依坚持学习 。出自《汉书·卷五十八·倪宽传》和《汉书·卷六十四·朱买臣传》


带经而锄的成语典故典源出处
《三国志·魏书·常林传》注引 《魏略》 曰:‘林少单贫 。虽贫,自非手力,不取之于人 。性好学,汉末为诸生,带经耕锄 。” 《汉书 ·儿宽传》:“儿(ni) 宽,千乘人也 。治《尚书》,事欧阳生 。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 。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 。时行赁作,带经而锄,休息则读诵,其精如此 。”
释义用法
常林、儿(倪) 宽家贫,但好学不倦,去田间耕作时,也带着经书,一有空就诵读 。后以此典称扬人贫而好学 。
用典形式
【带经】 明·唐寅:“贫士园无一食蔬,带经犹自力耘锄 。”
【带经人】 宋·曾巩:“平日将军不三顾,寻常田里带经人 。”
【带经锄】 北周 ·庾信:“无机抱瓮汲,有道带经锄 。”宋·刘筠:“时陪折俎宴,顿异带经锄 。”清 ·王士禛:“逃名东海上,时复带经锄 。”
【倪生经锄】 宋·苏轼:“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欲带经锄 。”
【家学经锄】 清·钱谦益:“家学经锄世所欲,会稽竹箭比南金 。”
带经耕锄的故事出自哪里?带经耕锄的故事出自《汉书》卷58《儿宽传》2628页:“儿宽,千乘人也 。治《尚书》,事欧阳生 。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 。贫无资用,尝为弟子都养 。时行赁作,带经而鉏(锄)休息辄读诵,其精如此 。”
译文:
在田地耕作时,带着经书,随时阅读 。儿(ní尼)宽(?-前103)千乘(今山东高青北)人 。家境贫寒,年轻时研读《尚书》,在孔安国处受业时,因生活无着,就常为同学们烹炊做饭,有时还要去做雇工谋生 。
给人家打短工时,他就带着经书去锄田耕地,休息时就在田头诵读诗书,十分勤奋 。后来儿宽任御史大夫 。后以此典称誉贫家子弟勤奋苦读的精神 。
扩展资料:
带经耕锄最早出自《汉书》,但作为一句完整的成语典故则出自于《三国志》 。说的是常林年少的时候生活孤苦贫穷,纵然很穷,倘若不是自己亲手劳作所得(不会拿),不从别人那里索取(东西) 。
天性爱好学习,汉末时成为诸生,(经常)携带经书去耕种锄田 。他的妻子常常亲自担着饭菜去送给他吃 。常林虽然是农民,但夫妻两人一直相敬如宾 。后人多把带经耕锄用来比喻勤奋好学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带经而锄的历史成语故事: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成语故事带经而锄
古人读书是很刻苦的 。汉朝的倪宽跟着孔安国学习五经,缺乏学习费用,倪宽要为弟子们做饭,有时还要下地干活 。他下地时总要带着经书,休息时便抓紧学习 。
倪宽(前169~前103),西汉千乘郡(今山东广饶)人,系长山石门倪氏先祖 。他不仅是一位古代著名政治家,还是著名经学家、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他历官至当代御史大夫,为西汉时期三公之一,后人皆称其为汉相名吏 。
倪宽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给人做佣工维持生计 。倪宽年少立志,企盼求学成才,无奈因家穷交不起学费而一直未能进塾馆专职读书 。倪宽十多岁时,又逢天荒灾年,只得随母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期间因其好学,得到安徽太和的一位高士叫柳林的赏识,然柳林先生亦非富家之人,于是倪宽一边跟其读书学习,一边又跟着学习捕鱼、种地,直到几年后,等年境稍好一些,才又重归故乡千乘老家 。
倪宽回至家乡后,一边帮助母亲操持家业,一边仍不忘勤奋读书,终于在成年后,被地方官衙选拔推荐至京师太学府当了一名博士弟子,授学于名师孔安国,但因其出身贫家,不能象其他学友那样不愁读书生活学习、生活费用,为此,倪宽不得不靠“勤工俭学”以完成学业,经常要干些农活杂活,以贴补抵用 。倪宽外出干活时,从不偷懒,更不忘辛勤读书,每每到田间劳作时,总是不忘把经书带在身边,而且经常会把所带经书绑在锄把上而带书锄地,休息时,又把经书从锄把上解下来,到田边地头,找个清静的地方抓紧读书,他的这种“带经而锄”、勤奋好学的事迹在当时当地广为流传,成为佳话 。据《汉书·倪宽传》记载:“(倪宽)授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烧菜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带经而锄的故事因此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