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与师傅区别是什么( 三 )


——参考文献:《现代汉语词典》“师父”的由来“师父”--据史书记载,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 。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元史·刑法志》《鹿洲初集》卷等都曾说明了当时称僧人为师父的普遍 。“师傅”的由来“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是用来指老师的 。《榖梁传》昭公十九年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 。《三字经》所说的“子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这一意思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 。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 。《史记·吴王濞传》:“吴太子师傅皆楚人 。”由一个“皆”字,可见“师”和“傅”是并列关系 。《史记》中9处11次出现的“师傅”,都是这一意思 。这时的“师傅”,总是和“宫廷”、“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 。从西汉到南宋,这是师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时期,依然保留了这一意义 。显然是因为“师傅”的地位太尊、声望太高,所谓的“身为师傅,贵极人臣”,这一称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 。从西汉到南宋,“师傅”的涵义几乎为帝王之师这一特定的所指独占,很少例外 。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蒙受此称 。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 。至于用师傅来称呼工、商、戏剧书画、医术、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则是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 。按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更是 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 。师父与师傅的具体区别“师傅”作为尊称,当然含有尊敬的 情感 在内,而“师父”将“师”作“父”一般地敬重,这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父 。感情显然更加深挚 。由于受重教尊师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观念中,父亲和老师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旧时更为普遍使用的“父师”一词,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点 。“父生之,师教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父亲有生养之恩,老师有教育之谊 。“师父”的称呼,在保留了原有的传授知识或技艺的意思之外,还灌注了更多的 情感 色彩,表现了古人对老师犹如对父亲一样的感情 。“且道士之称受业师,则曰师父:于师前自称,则曰弟子,此理之正也 。”(《王端毅奏议》卷十三)无论是僧道还是俗人,称呼自己爱戴的法师为“师父”,于理为然,于情洽切 。
我是顾南安 。师父和师傅,都是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用到的两个称谓,其意义相近却又有明显不同,需要好好把握:
一、相同之处“师傅”和“师父”这两个词,都有老师的意思,意指的都是那些学有专长,可以向其他人传授知识或技艺的人,其意义等同于古文《师说》里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二、不同之处当然,师父和师傅两个词在使用上还是有一些细微差别,需要区分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父如师如父,师傅为表尊敬
常言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师父与徒弟的关系都相对更加密切,他们的交往和相处不光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甚至因为传授技艺需要,师父要在生活、人情世故等各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其操心和严厉程度甚至与一个父亲关照孩子差不多,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远远超过一般水平,甚至因为师徒关系建立起同生共死之情 。
而“师傅”,在仅有一面之交,或者互不相识的两个人之间,都可以用来称呼,它更侧重的是对被称呼者 社会 地位的看重和尊敬 。
2、针对领域有所差别
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师父”一词最多见于武术、戏剧、表演等传统技艺领域,也就是一时难以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几十年如一日来掌握其诀窍的这些行业 。
而“师傅”一词则延伸为对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人的尊称,虽然这些人给自己充当“师”的意义可能不大,甚至相对陌生,但为表尊敬和看重,人们还是习惯称呼他们为“师傅”,如司机师傅、保安师傅,诸如此类 。
三、写在最后不管是师父还是师傅,都因为自身有专长,而成为别人尊敬的对象 。但同时,到底是该用师父还是师傅,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区分对待,以免错用造成尴尬 。
“师父"与"师傅"的区别在于:前者好比老师和父亲,既要教你还要爱你,而且还要对你的处事行为负责 。后者就简单了,只是教你技艺,不为你的任何行为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