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杭州空气质量差( 五 )


耕地/土地资源
据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的数据,截止2006年10月31日,杭州市土地总面积25261128亩,其中农用地20908800亩,占82.8%,建设用地2861792亩,占11.3%,未利用地1490537亩,占5.9% 。
耕地变化情况 。2006年我市耕地减少81946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减少49226.1亩,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21908.6亩,其他减少耕地 10811.3亩;耕地增加54445亩,其中通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13512亩,土地整理增加耕地23140亩,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1039.8亩,土地复垦增加耕地1225.1亩,其他原因增加耕地15527.6亩 。耕地净减少27502亩 。加上可调整土地338192亩,全市2006年末耕地总量为3620270亩 。
耕地占补平衡情况 。2006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49266.1亩,通过我市自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补充耕地37877.1亩,通过有偿调入土地整理折抵指标等方式委托外市补充耕地17130亩,合计补充耕地55007.1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
据农业局统计,2006年全市全年共使用化肥614515吨(折标),较上年减少0.44%;农药使用量9475吨,较上年增长1.70%,其中除草剂总量3240吨,杀虫剂总量4268吨,杀菌剂总量为1967吨 。
水利/森林资源
据林业水利部门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09.8亿立方米 。总用水量为48.7亿立方米,耗水量为21.0亿立方米 。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1656立方米 。人均年综合用水量为735立方米;城镇公共用水量人均为 72 立方米 。水资源利用率为44.4% 。水资源量的空间分布总的趋势是由西部山区向东部平原递减 。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725万亩,森林面积1592万亩,人均2.41亩,林木蓄积量3342万立方米,人均5.06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64.0% 。较“十五”初期,全市森林面积增加23万亩,林木蓄积量增加9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1.4个百分点 。
杭州市境内有森林植物155科1200多种,其中蕨类植物20多科39种,裸子植物8科49种,被子植物127科1100多种 。陆生野生动物5类39目156科779种 。
全市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5个主要类群,共642种,分属47目135科 。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总种数的35%,占浙江省内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种数的53% 。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0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59种。
措施与行动
土地管理措施和对策
一是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
二是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 。土地开发整理是“保障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结合点 。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的力度,工作重点逐步从农用地整理转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内部挖潜,努力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同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筹措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建设用地需求 。
三是努力提高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水平 。通过推行工业用地招牌挂新政,提高供地门槛,促使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同时积极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清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防止闲置、浪费土地资源 。
四是严肃查处违法用地 。通过扩大卫星遥感监控区域等手段,加强土地执法力度 。对发现的土地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做到查人与查事相结合,切实起到查处一件震慑一片的效果 。
稳步提高耕地质量
2006年全市耕地质量稳步提高 。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标准农田三位一体的农田基本建设成效显著,全市50%以上的农田基本消除了水旱威胁、主要粮油经济作物产区土壤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巩固与提高 。据监测,全市主要土壤类型及主要理化性状(有机质、有效磷等)呈上升趋势 。土壤次生潜育化、沼泽化进程受到较好的抑制 。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与“肥药双控”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展,达到了稳产优质、节本增收的成效 。示范区基本达到控制标准,全市围绕着“控氮活磷增钾补微”施肥技术达到了预期目标 。全市化肥使用日趋合理,总量呈现减氮、减磷、增钾、增复混肥的态势 。
太湖、钱塘江两大流域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工作逐步深入,评价结果证实绝大多数地区农田土壤环境保持稳定,94.5%的区域土壤符合生产要求,个别重金属如镉、铅含量偏高问题调研正在深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评价成效明显,粮油及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估工作正在兴起,生态农业园区、新型畜牧小区及循环农业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废弃物利用率显著提高,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