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嗔是什么意思( 二 )


4、慢
慢就是傲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 。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 。
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
5、疑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 。从修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a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真我 。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静时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或反应,执著于觉受等等都是身见 。
b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 。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 。
c邪见:各种不正确的导至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 。比如“无毒不丈夫”就是邪见 。
d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 。
e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 。
扩展资料:



消除五毒心:
我们的一念清净心,就是当前念已断后念未起,那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我们的法身;我们能见一切东西的智慧光明就是我们的报身;一切事物形形色色的显现都是我们法性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化身 。
报身就是我们能见这一切东西的智慧光明,没有法身的智慧光明就不能见这些东西 。
化身说起来就不大容易理解,一切东西,如杯子、水果、房子等都是我的变化,都是我的化身 。因为这些东西离开我的法性智慧就不会有 。
何谓佛性?性者,性能也 。能,就是功能 。他就是能起作用而无相可见 。大脑神经就好比是电线,通电就是我们佛性的功能 。所以设计图样也好,后来请工匠造房子也好,都是我们佛性的功能,这些都是佛性所变现的,就是佛性的化身 。
明白这个法报化三身都唯心具足以后,你时时不住相,一切都是我法身的大圆镜智所显现的影子,就不动心,不取相了,无所祈求!这样用功夫,贪嗔痴慢疑就渐渐地消了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贪嗔痴慢疑
佛教的瞋和痴 是什么意思嗔痴(
chēn
chī
),佛教中贪嗔痴三毒之两毒 。
1、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 。《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
2、痴,又作无明 。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 。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 。《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
3、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 。”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 。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 。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 。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
佛法中说的“嗔”是什么意思?人都有贪嗔痴慢疑的习气,有的轻有的重,嗔就是嗔恨嗔怒发脾气,嗔怒果报来的会比较快比较重 。
《众经撰杂譬喻经》上说“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 。”
《菩萨藏经》中说“夫嗔恚者,速能损害,百千万劫,所集善根 。”
《华严经》: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起瞋心者 。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 。何等为百万障?
所谓:不见菩提障;不闻正法障;生不净世界障;生诸恶趣障;生诸难处障;多诸疾病障;多被谤毁障;……
这就是祖师大德们常说的:“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
一念嗔心就得百万障门,更何况嗔怒发脾气,更会得大的恶报 。
《正法念住经》云:“众生堕地狱,其因大嗔恨 。”
我对照回想以前发脾气后,没多久就会得恶报,以前,有次儿子上幼儿园,早上我和他都起晚了,他还拖拉,我就对他大发脾气,猛的抱起他就走,一使猛劲坐骨旁边的筋出槽了,因为那段时间爬山大腿关节有点错位了,去拍片也看不出来,那条腿拖着走了一个多月,不怎么活动筋就松弛了,所以猛一用力筋就出槽了,坐时就会压到坐骨神经,一坐就难受,去了几家医院又查不出来,很是苦恼,这样过了一年多,有次我放生了几千元,许愿希望能恢复好,没多久在一家医院正骨的地方,那大夫七十多了经验丰富,仔细摸找到了病根是筋出槽了,把筋复位才恢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