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嗔是什么意思

佛教嗔指的是: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 。
贪嗔痴出处于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 。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
佛家的嗔,痴还有什么所谓贪嗔痴,其实就是佛教说的三毒 。
1、贪者: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 。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欲望,因此叫做五欲 。五欲执著不休,就成为贪 。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异名 。
《俱舍论》依贪著对象区别,将贪分为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 。《瑜伽师地论》中则分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等 。
2、嗔者: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诋毁、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为 。《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 。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活动 。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烦恼、躁动等精神作用,对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就是典型的反社会性人格 。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就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个人,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
3、痴者:
是指众生不信因果,邪知邪见的愚痴心 。常无因求果,以为烧烧香,看看风水,算算命就能消除烦恼痛苦,实则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皆来自往昔恶业的果报 。
又称作无明 。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 。”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 。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 。《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清静智慧心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
【佛教嗔是什么意思】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意思是“觉者” 。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
佛教中的“贪,嗔,痴,慢,疑”具体指什么?贪、嗔、痴、慢、疑在佛教中被称为五毒,道教中并未有此类说法 。
1、贪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 。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至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 。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
2、嗔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 。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 。
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
3、痴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 。
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 。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