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朱元璋和郭大帅什么关系( 二 )


朱元璋笑道: “咱们别吵了,主意是我出的,挨打挨骂由我来担!”说罢他领着伙伴把小牛犊的骨头埋好,又在血迹上撒过泥沙 。一切收拾妥当,一声号令,小小的牧牛队伍归来了 。
朱元璋拴好牛群找到牧牛主说:“小牛犊不听话,自己钻到山洞里,夹在石头缝里怎么拉也拉不出来了,你看牛尾巴都拽下来了 。”当晚朱元璋为这事挨了顿毒打,还丢了饭碗 。但他却赢得了小伙伴们的钦佩和信任 。
晃眼间已是元顺帝至正四年 (1344),朱元璋在苦难的风雨中长成了17岁的英俊青年 。可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淮西家乡,赤日似火,大旱千里,蝗虫横飞,瘟疫横行 。太平乡里不太平 。孤村庄更是人烟寥落,鸡犬声稀,一片凄凉 。几个月的功夫,太平乡就死去了几百口子人 。
灾难也终于降到了朱元璋家 。64岁的老爹世珍首先染病不起,命归黄泉 。三天后,长兄朱镇(又名重四),又染疫身亡 。过了十二天,母亲陈二娘又离开了人间 。一贫如洗的朱家,不足半月相继去世了三口,朱元璋那悲痛艰难的情景实在难于言状 。父母病亡,总要尽早下葬阴宅,以尽孝子之心 。可是天下漫漫无际地,却没有朱家半垅田 。真是“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急阴宅之难 。”后来多亏邻居刘继祖给了一小块地,也无从备办棺木,就草草把三位亲人掩埋了 。
谁料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父兄的丧事刚刚料理结束,仲叔两兄又染上了时疫,一同病去 。昔日儿孙满堂的朱家,眨眼几天的时间只剩下了元璋和嫂侄三人 。
灾难,重重的灾难! 伶仃孤苦、家破人亡的朱元璋一时间竟走投无路了 。虽然他一腔热血,满腹壮志,可有谁知晓虽然他英俊威武,浑身是劲,可有谁雇用他形神泪丧,他日夕彷徨 。
困惑中,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在小时候,父母曾在皇觉寺许过愿,长大舍身当和尚 。眼下正无路可走,还不如投入皇觉寺中,剃度为僧,有碗淡饭填饱肚子,总比饿死强 。计划已定,他也不及同嫂侄打招呼,就匆匆赶到皇觉寺,拜高彬长老为师,就这样当了和尚 。
人生的路是铺遍了荆棘的路 。朱元璋做梦也没有想到,儿时嬉戏玩耍的寺院,今天竟成了自己的归宿 。怀揣着一腔苦与难,朱元璋赤条条一身走进了皇觉寺,当了一个小行童 。
因为朱元璋年纪轻,进庙晚,左右师兄一大群,谁都可以使唤他,谁也瞧不起他 。朱元璋自迈进庙门,整天扫地、担水、上香点烛,活儿不离手,可到头来这些大师兄们,还是斥责之声不绝于耳 。常常是饭后敲钟,闭门推月 。他想起昔日父母亲在世时的宠爱,兄嫂的体谅,伙伴们的亲昵,眼下是全无影无踪了 。失却了的,再也不会归来了!
想到此,少年落魄的朱元璋无限悲伤 。但即使这样的生活也并非久长呀!
寺庙是靠收租和善男信女们的施舍度日的 。时下,寺里几十个和尚,几十张嘴,僧多粥少,坐吃山空,总不是个长久之计 。没奈何,高彬长老只好将徒弟一个个打发出去,云游四方,自谋生路 。进寺刚刚50天的朱元璋也只得头戴破箬帽,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鱼,一手托瓦钵,告别皇觉寺,穿城越村,加入了 “游方”僧的队伍中去了 。
“游方”也叫 “化缘”,是和尚们的行话 。佛家所称化缘,其实就是讨饭 。朱元璋就这样一路乞讨,一路流浪 。天复一天,年复一年,山栖野宿,串村走户,软化硬讨,饱尝了人间风霜冷暖之苦 。他先行合肥,又走固始 (在今河南)、信阳 (在今河南),再往汝州 (今河南临汝)、陈州 (今河南淮阳)、鹿邑 (在今河南)、亳州 (今安徽亳县),后到颖州(今安徽阜阳) 。整整三年,朱元璋走遍了淮西、豫南一带的名山大川,名都大邑 。游方使他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形势,为他后来指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同时,在朱元璋云游淮西的时候,正是彭莹玉、刘福通等农民起义领袖在此秘密宣传白莲教,组织起义活动的时候 。由于朱元璋亲身经受着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倍尝了人生的艰辛,亲眼目睹了农民的痛苦生涯 。所以起义造反的思想在他心灵上渐渐萌发起来了 。三年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尽管是那么艰难和痛苦,但也确实又为朱元璋后来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
元至正八年(1348),朱元璋在饱尝了仰食他人,朝不及夕的游方生活的艰辛后,又两手捧着木鱼和瓦钵回到了皇觉寺 。迈步寺院,只见尘丝蛛网,布满殿庑,香火沉沉,禅床寂寂,一派凄凉冷落的景象 。朱元璋向邻居一问,才知道近年来,家乡民生凋敝,寇盗四起,百姓无力供养一班游手坐食的和尚,昔日的师兄难熬清淡,也在自己出游后先后散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