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39条的内容是什么

《民法总则》第三十九条的内容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监护关系终止:
【民法总则39条的内容是什么】(一)被监护人取得或者恢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
(三)被监护人或者监护人死亡;
(四)人民法院认定监护关系终止的其他情形 。
监护关系终止后,被监护人仍然需要监护的,应当依法另行确定监护人 。
首部民法总则施行 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实施时间是什么时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17年3月1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
二、民法总则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主要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在民法中的体现,一层含义是平等保护所有民事主体的合法民事权益 。
(1)平等原则,也称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
民法通则第3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
平等原则是民事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法律关系的主要标志 。
(2)地位:平等原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在民法上的具体体现,是民法最基础、最根本的一项原则 。
(3)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
A、主体条件平等 。
即公民、法人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条件平等 。
B、主体地位平等 。
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能力,任何人没有特权 。而且不论什么身份,在从事民事活动时地位平等 。
C、法律保护平等 。即法律适用平等 。法律 教育 网
从抽象平等到具体、特定平等转变趋势 。
平等是指法律地位平等,并非现实的平等 。因此实质上只是竞赛机会的平等,而非竞赛结果的平等 。
(4)平等原则还可以延伸出:“平等者之间无管辖” 。故有:
A、非经他方同意不得为他方设定权利、义务 。
B、对内的权利限制不对抗不知情(善意)的第三人 。
2、自愿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意思自治是现代民法的“三大基石”之一 。
(1)概念
自愿原则,在传统民法理论中多称意思自治原则 。所谓自愿原则,是指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
(2)其基本理念是保障和鼓励人们依照自己的意志参与市场交易,强调在经济行为中尊重当事人的自由选择,让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形成合理的预期 。意思自治不仅反映在债法中,而且反映在物权法(处分自由)继承法、亲属法中(遗嘱自由等),当然最主要、最集中地反映在债法,尤其是合同法中 。
(3)内容
A、自己行为,即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参与民事活动,以及参与的内容、行为方式等
B、自己责任,即民事主体要对自己参与民事活动所导致的结果负担责任 。
(4)自愿原则的延伸:主体可以从事自甘冒险活动,但受公序良俗的限制法律承认习惯的效力时,受习惯的制约约定必守 。
(5)当然,意思自治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自由,即使是最看重意思自治原则的合同法,也可以看到有许多例外:
A、对于合同的内容,设一定法律上的限制,以缩小当事人自由约定的范围 。即任意法规强行化 。例如合同法第167条对于分期付款买卖中出卖人合同解除权的限制 。
B、已成立的合同的内容,可以依法律原则的要求而变更 。如合同法第54条关于可变更、可撤销合同的规定 。
C、对于格式条款的限制 。合同法第39条、第40条要求格式条款在适用时应当符合法律的特别规定 。
D、合同的强制订立 。这是私法公法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例如,在我国的邮政、电信、供用电、水、气、热力、交通运输、医疗等领域存在的强制承诺义务,在保险、运输等许多领域盛行的格式合同,都是对合同自由的限制 。
3、公平原则
所谓公平就是以利益的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以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通过利益均衡配置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公平正义是对民事司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
(1)概念
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以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均衡 。
(2)特征
A、公平原则是一条法律适用的原则,即当民法规范缺乏规定时,可以根据公平原则来变动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B、公平原则又是一条司法原则,即法官的司法判决要做到公平合理,当法律缺乏规定时,应根据公平原则作出合理的判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