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日升昌是什么

平遥日升昌是中国第一家票号,坐落于平遥古城西大街 。占地2324平方米 。从清道光初年成立票号到歇业,曾经“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5城市,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等,以“汇通天下”而著名 。
平遥日升昌票号创立于1823年前后,其前身是西裕成颜料庄,财东为平遥西达薄村李氏;随著要求拨兑的人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红火,西裕成颜料庄遂改为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票号,名“日升昌”;而作为汇兑制度和专营汇兑之信用机构,至此开始形成; 日升昌先后于汉口、天津、济南、西安、开封、南京等地设票号分号40多处,几乎覆盖整个中国,各地分号挂招牌“京都日升昌汇通天下”; 在日升昌的大门前,可以看到在宽阔的五间门面正中高悬着“日升昌记”金字牌匾,名号中隐藏着四个“日”字,意喻为旭日东升,蒸蒸日上,一派繁荣昌盛,牌匾相传为嘉庆末年状元陈沆亲笔所书 。
要去平遥古城看看,想先了解一下那里的历史,谁帮忙给介绍下啊?平遥古城已有2800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级城市 。因其所有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而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追溯平遥古城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更好地传承历史,延续文明,拓展未来 。
在古代,城墙构成了中国城市的基本框架,是城市的具体形象 。平遥城与全国其它许多城市一样,是先修筑城墙后而形成城市,平遥城墙肇建于何时,史书中未见有确切的说法 。
唯清光绪八年《平遥县志?建置》中载:“旧城狭小,东西二面俱低,周宣王时,大将尹吉甫北伐猃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二面 。”就平遥的历史而言,西周时代,“此”地沿无县、邑的行政区划,但尹吉甫率师北伐时,既“驻兵于此”,营建防御工事,当属首要 。他们既在“西北二面”筑墙防守,那末东南二面也决不会空若旷野 。很显然,那次浩大的军事防卫工程为后来的平遥城墙奠定了基础,平遥城墙的雏形就在“宣王中兴”的年代里告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实行郡县制,置县平陶,属太原郡 。汉朝时,平遥为京陵、中都二县及邬县地 。
北魏太武帝时,徙汉平陶(原址在今文水县西南)于京陵城西,并因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改平陶为平遥,东迁至今址,平遥城作为县治之所在,是平遥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
隋唐时期,为防御北方突厥族的侵入,作为“表里山河”的军事重镇山西,在战略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其时,平遥以一座土夯的城垣,经历过冷兵器时代一场场自卫战争的严酷考验 。
北宋初,太初赵匡胤为讨平北汉政权派兵焚烧平遥城,然而平遥城池毕竟土不为火克,永葆着“城”的伟观 。
唐宋时期,平遥古城商贸初具规模 。
从城内一冀姓市民的先祖遗言中得知,元朝至正九年(1349)时,今城内沙巷街以西尚属城外,那里“桑园成林,百鸟争鸣” 。
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灾,冲垮西城墙,留滞了红色泥沙,次年扩建城池时,城墙西迁,遂有今日沙巷街 。再者,今城内窑场街的街名来自明洪武年间烧造城砖的窑场,既是窑场,理当位居旧城之外,那末当年的北城墙必不远于窑场街一带 。照此判断,旧城的周长与史传明洪武三年之前原平遥旧城为“九里十八步”是十分相符的 。
明洪武三年(1370),平遥城墙在周长“九里十八步”的“旧城”基础上开始扩建,重建筑成“周围十二里八分四百、崇三丈二尺、濠深广各一丈,门六座,东西各二,南北各一,城墙已砖石包墙 。明代中叶以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促使城市建筑向外扩展,正德四年(1509)在亲翰门外筑起了“附郭关城”一面,“附郭关城”是加筑在“关厢”之外的又一道城垣 。墙身素土夯成,墙高约6米,上砌女儿墙 。墙间辟拱券城门一道于龙王庙之左,习称“东关门” 。“东关门”面临惠济河畔,北望“九眼桥”,是去向“官道”(如同今之国道)、通往太原府的必经之路 。
明代中叶,古城商贸得到进一步发展 。
在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平遥城墙历经26次修葺增补,形成了现存的已有规模 。即周长616268米(与明初“周围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平遥城三华里见方城门六道,南北各一,东西有二,形如“乌龟”头南尾北,所以平遥城又称龟城 。作为城的标示—城楼,在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间重修 。古城内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街也形成明清时期,体现县置的平遥县衙建成于元至正六年(1346),历经元、明、清各代,保留至今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古城人民的多神信仰生动体现在文庙、武庙、城隍庙、清虚观、财神庙、双林寺、镇国寺等宏大建筑中,这些寺观庙堂香火不断,明清盛极一时 。构成古城主体的民居宅地,商铺作坊,是在十五世纪初随着晋商文化的中心城市逐步形成,而渐渐兴建起来的 。到明清时期,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在贺兰仙桥、市楼金井等旧有八景的基本上,光绪年间又有清虚仙迹、书院弦歌四景增入邑圣 。古平遥十二景胜名远播 。邑人一向重视文化教育、乐于兴学 。明初的卿士书院,康熙年间的西河书院,嘉庆道光年间的古陶书院(超山书院),咸丰年间的鸣风书院为晋商文化,古城文明培育了代代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