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圆一个谎去撒更多的慌”本是一个百试不爽的经典喜剧情境,可惜本片未能一以贯之 。尤其是人物撒谎的动机经不起推敲,像张一曼后半段尽管备受凌辱,依然隐忍放弃反抗的人设基础就很不牢靠 。明显是为了荒诞而荒诞,为了批判而批判 。
三
《驴得水》谈不上是一出好喜剧,更不会是一出好悲剧 。
仍以博得了许多观众同情和泪水的张一曼为例,很显然她在这部里的悲剧色彩最为浓重 。毕竟影片前半段小丑式的群设到后面男人全部开了挂似的黑化,就她一个陡然升华成了受苦受难的圣母 。这种在生活上放荡不羁,心灵特别纯洁美好的反差人设本身就自带强烈戏剧冲突,所以也尤其容易出彩 。
可只要稍加审视就会发现,我们对于张一曼的同情,更多的是出于对她苦难遭遇的恐惧 。那些彻底丑化的男性角色,那些用特写镜头反复强调放大的受辱镜头 。真正的怜悯,是你愿意走近剧中角色,和她一同承担、一起面对 。可《驴得水》的类文革式图景只想让人逃避 。
高明的悲剧往往是悲戚和愉快的结合 。《驴得水》只是让人难受,并不能给观众提供情绪的净化和随之而来的快感 。这种“快感”并不是以别人的痛苦为乐,而是朱光潜先生所强调的悲剧要和观众保持一种“距离感” 。《驴得水》自以为高明的打消了这种距离,专心致志的给观众喂食“暴行” 。
从这儿岔开一句,我国的分级制度真的要尽快提上日程了 。这样一部满是粗口、荤段子和施虐场景的,好多小朋友被带进来当合家欢喜剧看 。这比里所呈现的灾难要严重的多 。我也强烈怀疑大部分就是想来看个乐的观众家长,能予以孩子们多么正确的指导 。
四
最后,我真的不太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这么喜欢张一曼这个角色 。也许是因为其他角色都太不讨喜了吧,校长女儿又没什么存在感,她就成了唯一的寄托与出口 。可事实上,这个角色前半段不过是个任性幼稚的女文青,后半段则沦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
希望这个描述不会引起部分读者的误会,因为这绝非我的主观评判,而是这部的真实呈现 。从铜匠回来“反杀”开始,在创作者设定的悲惨命运面前,张一曼基本丧失了个人意志,由疯到死,不过是走完固定流程而已 。
“睡服”是本片的一个亮点,也是很多人喜欢张一曼的原因 。但一些评论因此扯到女权主义上去,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
先搞清两个基本事实:第一、张一曼“睡服”铜匠主要是她本来就有“性”趣,帮着学校继续吃空饷是顺把手的事情,否则剧作上难以逻辑自洽 。第二、张一曼最后受到侮辱直接原因是铜匠打击报复,但她如果不想继续把慌圆下去,这个报复不能成立 。
编导“憋坏”的地方就在于把原本两件事混成了一件事 。张一曼因为这件事上的小过失,受到了另一件事上的大惩罚 。也是说张一曼绝非罪有应得,但她一定程度上又是咎由自取 。不得不承认,这个情节设计很有意思,是我唯一肯定这部的地方 。
五
由着自己的性子,想睡谁就睡谁 。不考虑“灵欲难分”的人类终极矛盾 。睡完面有遗憾略带深情的说句“对不起”,这要是换成男的,就是标准的“渣男”判定 。其实,人无所不在枷锁之中,哪里又会有绝对的自由呢?性也是一样,这是张一曼幼稚的地方 。
言谈间当众反复暗示调侃和自己约过炮的男同事“硬不起来”,行为上借着给刚“上岗”的男同事培训的机会,上下其手 。这要是换成男的,百分之百构成性骚扰 。这是张一曼任性的地方 。
所以那些觉得张一曼高扬了女权主义大旗的人们真的省省吧 。送你们一句话:不含任何自省精神的女权主义,都是伪女权主义,不过是另一个极端的男权或者说特权主义罢了 。
表面上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其实是悲剧收场的影视作品有哪些? 周星驰曾说过:“喜剧的尽头是悲剧 。”有时候,你所看到的喜剧也许只是属于大多数人的喜剧,而少数人的悲剧永远不会被在意 。
电视剧《都挺好》的“喜剧结尾”,一直是我心中过不去的意难平 。
表面上看,作天作地的苏大强一朝病倒,心智回到数十年前,心性大改突然变成了一个其实很爱女儿的隐忍父亲 。明玉看着痴傻的苏大强连回家的路都忘了却还惦记着要给她买考试资料的样子,内心里多年的委屈突然就崩塌了 。
大哥苏明成则回到了美国回归家庭,决心直面自己曾经因为“装十三”而犯下的错,他重新找了工作,挽回了那个一度差点分崩离析的家庭 。
- 驴胶如何制作
-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是什么节气
- 铝离子与铵根离子水解吗
- 绿豆汤可以和梨子水一起喝吗
- 柠檬酸溶于乙醇么
- 绿豆汤如何去壳
- 氯气与水反应可逆吗
- 海军陆战队和水面舰艇哪个好
- 南高北低风水怎样化解
- 燃气热水器水阀坏了怎么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