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是什么意思 明朝时期的倭寇是指日本人吗( 二 )


倭寇是什么意思 明朝时期的倭寇是指日本人吗

文章插图
宋泉州市舶司遗址
但是这一切在明朝时期却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实施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百姓私自出海,与海外各国交往,原本元朝非常发达的海上贸易便遭遇了灭顶之灾 。自从洪武初年颁布禁海令之后,明代各朝都坚持执行禁海令,随着时间的久远,民间的海上贸易也有松动的迹象 。
但是到了嘉靖年间,禁海令又重新严格起来,“嘉靖初,市舶既罢,流臣日严其禁,商市渐阻 。”而无法通过海上贸易生活下去的海商们自然就转变成了海盗,“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 。
既然找到了倭患严重的原因是“海禁”,那么其对策则迎刃而解,正如治理洪水一样,不宜堵而宜疏,所谓“堵”就是继续执行海禁令,而使用武力剿灭倭寇,而“疏”则是开放海禁,“市通则寇转为商” 。那么明朝的统治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关于开放海禁的争议既然找到了“倭寇”的根本原因是海禁,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是否通过开放海禁彻底解决这一困扰明朝东南沿海多年的难题?
关于这个问题,在现在看来似乎显而易见,但是在当时,要将这个问题想明白,并且完整地阐述出来并不容易 。好在中国在任何时代都不缺乏这样的有识之士,浙江、南直隶和福建总督胡宗宪的幕僚唐枢对此就有着一篇重要的论述,记载在《论处王直奏情复总督胡梅林公》,他主要阐述了一下几点开放海禁的有利之处 。
倭寇是什么意思 明朝时期的倭寇是指日本人吗

文章插图
胡宗宪像
第一,招抚王直、开放海禁,可以利用王直在东南沿海的势力对其他的海盗或者“倭寇”势力起到“以夷攻夷”的功效,而且王直本人就是东南沿海最大的海盗势力,如能招抚他,就已经解决了心头之大患 。
第二,“商道不通使商人转而为寇” 。中国与外国之间各有物产,而各自都需要对方的特产作为自己生活和商业的补充,所以自古以来,贸易很难断绝 。东南沿海人民自古以来有着海洋贸易的传统,很多人以海上贸易为生,而明朝立法“许其贡而禁其为市”,使得百姓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贸易牟利,最终只能走私为生,成为了海盗,“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如果开放了海禁,百姓们可以自由贸易,自然没有人会去铤而走险做海盗了 。
第三,开放海禁,有利于政府收税创收,唐枢在文中写道:“开市必有常税 。向来海上市货暗通,而费归私室 。若立官收料,倍于广福多甚 。”唐枢认为一旦开放海禁,官办海上贸易之后,官府可以从中抽税,这将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否则这部分收入都归私人所有,从财政上来说,于官府不利,而且又增加了海盗的额外风险 。
第四,“使有力者得以从商,则琐琐之辈自能各安本业”,世间百姓从事何种职业,原本并无定数,但是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且他们总会追随先行者,所以当有人因为海禁而不能靠海上贸易为生、最终铤而走险从事走私贸易的时候,他们也必然会追随前人,走上同样的道路 。如果能够使那些有能力的人得以从事正常的海上贸易,那么那些追随之人也必定能够安于本分,不至于冒险从事如此危险的事情 。
此后,有不少其他的有识之士也提出了相近的见解 。
嘉靖三十九年,巡抚淮扬都御史唐顺之向朝廷提出关于海防的建议,其中第三条“图海外”,便主张“招赦逋逃”及“宣谕日本”,所谓“招赦逋逃”是指对海盗实施招抚的政策,而“宣谕日本”则是指恢复日本的朝贡制度,使日本能够通过正规途径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物资,而不必通过海盗和走私等犯罪行为 。唐顺之还提出了另外一条——第六条“复旧制”,则是主张恢复明朝初年的市舶贸易的旧制,“国初,浙、福、广三省设三市舶司,在浙江专为日本入贡,带有货物,许其交易 。”这一条比第三条更加前进一步,直接点出了开放海禁的必要性 。
嘉靖四十三年,胡宗宪重要的合作伙伴、福建巡抚谭纶也给嘉靖皇帝上奏折,其中有一条建议便是“宽海禁”——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 。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鱼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 。宜稍宽其法 。
可见,有识之士的意见基本一致,就是要开放海禁,让沿海人民能够通过正当方法谋生之后,那些“海盗”和“倭寇”就没有后续的“兵源”了,也没有存在的土壤和空间,这比耗时耗财的围剿要经济得多,也有效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