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制是哪个朝代的 察举制开始于哪个朝代( 三 )


举秀才始于文景时期的吴王刘濞 。

察举制是哪个朝代的 察举制开始于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 ,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 因当时汉初文武名臣凋谢逮尽 , 朝廷极需的各种人才匮乏 , 难以得到及时的补充 。
武帝恐民间优异士人被世俗讥论而难被荐举 , 特下诏察举秀才 。
西汉举秀才与举贤良相似属于特举 , 东汉初开始每岁都举 , 成为岁举 。
举秀才在西汉仅见五次 , 或因地震、日食 , 或因阴阳失调、百姓饥馑而举 , 无一定规律 , 仅偶尔为之 。
每次都由皇帝下诏特举 , 或由丞相御史、二千石荐举 , 或令郡国察举 , 也有遣特使召举 。
一般以茂才异等、茂才异伦等名义诏举 , 也有与贤良、直言极谏之士并举的 , 但不见与孝廉并举的实例 。
察举制是哪个朝代的 察举制开始于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察举制是哪个朝代的 察举制开始于哪个朝代】西汉所谓秀才 , 着重在一个人的才干或节义 , 一般察举后直接任官 , 不需笔试 , 如西汉赵广汉“以廉洁通敏下士为名” , 被举为茂才;尹赏治理楼烦有功被举为茂才;富平侯张勃举荐陈汤为茂才 , 是因“高其能” 。
西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7)诏丞相、御史、中二千石举茂才异等、直言极谏之土 , 表示将“亲览” , 说明举茂才与举贤良相类 , 需要对策 , 以此来了解被荐者的综合能力 。茂才可以为他官的补阙 , 大都担任地方县令 。
与孝廉先充郎官再任县令不同 , 郎官仅为六百石官 , 一般县令则为千石 , 表明茂才比孝廉任重 。
6、举试明经
举明经也是汉代选拔人才的察举科目之一 。
明经顾名思义即明于儒学的经典 , 通晓经学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 , 儒家经典普遍受到重视 , 特立明经科取士 。
见于记载的如召信臣以明经甲科为郎;龚遂以明经为昌邑郎中令;诸葛丰以明经为郡文学;翟方进以射策甲科为郎 , 二三岁后举明经 , 迁议郎;孙宝以明经为郡吏;王嘉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 。
由此可知 , 举明经需考试 , 考试的内容应主要是儒家经典 , 通过射策考试决定优劣 。应试者任意取策 , 据题而答 , 不得更换简策 。
主考官依其答案评定优劣 , 朝廷依射策结果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 。明经主要是在太学生和民间读书人中选拔官吏 , 通常先为郎或郡国官吏 , 为以后的仕途奠定基础 。
察举制是哪个朝代的 察举制开始于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西汉尚无郡国依人口贡举明经之制 , 东汉明经科有很大发展 。
明经中有些人出身贫寒 , 他们主要通过苦读经书而崭露头角 。
如翟方进 , 家世微贱 , 12岁丧父独自奋斗 , 欲孤身一人到京师求学 , 其母怜其年幼 , 陪同他到长安 , 靠织屦(古代的一种鞋)供养他读书 , 积十余年 。
经学明习 , 徒众日广 , 为诸儒称道 , 终以射策甲科为郎 , 后举明经 , 升迁议郎 , 成帝时为博士、朔方刺史 , 后任丞相十多年 。
7、举明法、勇武知兵者等特殊人才
汉代察举的科目很多 , 举试贤良、孝廉、茂才、明经、博士仅是其中较重要、影响较大的几种 。
除此之外 , 见于史载的还有荐举明法、治剧(善于治理政务剧烦的地方官)、勇武知兵者、武猛有力者 , 精通易经、天文历法、钟律、方术者 , 有行义者 , 明阴阳灾异者等等 。
对这些不同种类的专门人才 , 通常用不定期的方式荐举 , 有的还要通过一定形式的考试、课选 。
明法或称明律令 , 即通晓法律 , 也是汉代察举的科目之一 。
西汉郑宾以明法为御史 , 薛宣为长安令 , 以明习文法诏补御史中丞 , 明法者多任以与司法、监察有关的职务 。
《汉官仪》载汉祖诏命郡国选能攻善战、武猛有力者为各兵种(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官员 , 并常在立秋后讲肆课试 , 然后根据考课情况各录用数员 , 平地用车骑 , 山阻用材官 , 水泉用楼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