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举制是哪个朝代的 察举制开始于哪个朝代

两汉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途径很多 , 如军功、任子、赀选等 , 但主要的是征辟和察举 。
征辟是由皇帝或官府直接聘请名士任官 , 这些名士均是所谓志行高洁、博学多才或某一方面技艺卓绝超群的学者、私学大师 , 也有的是学富五车却淡泊名利隐居民间的名士 。
他们一经征辟 , 无须考核即被授予高官 , 被征辟的人数量极有限 , 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
1、察举制的起源
察举制则是由公、卿、列侯、刺史、郡守、国相经过考察 , 将一些符合朝廷要求的人才推荐出来 , 供朝廷直接任用或经过一定形式的考核再加以任用 。

察举制是哪个朝代的 察举制开始于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其具体的操作过程大致是:
多数先由皇帝下诏 , 令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 , 按照一定的名目(标准) , 把各地品德高尚、才干出众、学识渊博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 , 由朝廷直接任官 , 或经过某种形式的考核(直至皇帝亲自策问)择优录用 。
察举始于汉文帝 , 至汉武帝时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 。
汉文帝即位的第二年(前178) , 下诏举贤良方正及直言极谏之士 , “以匡朕之不逮” , 并首次对被荐举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选拔 。
这里的“贤良”是指有贤行而良善之士 , “方正”指方幅而正直之士 。
这些人必须具备所谓“三道” , 即同时具备“明于国家之大体 , 通于人事之始终及能直言极谏者” , 必须是有文墨才学者方可充选 。
2、察举制的形成与完善
察举制到汉武帝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一是举贤良对策成为定制:其二是扩大了察举的科目 , 新增设了举孝廉、举秀才、举明经等科目;其二是规定举孝廉成为岁举的常行科目 。
察举制是哪个朝代的 察举制开始于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在此之后 , 察举制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
汉代察举有岁举(常科)和诏举(特科、制科)两种 。
岁举每年一次 , 中刺史、郡守、国相察举 , 科目有孝廉、秀才等 。
诏举即奉诏而举 , 不定期察举 , 其时间、对象、员额均视诏令而定 , 科目一般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科 。偶尔还荐举勇武知兵、明法、明术等专门人才 。
终汉之世 , 以“贤良方正”、“孝廉”两科最重要 , 所得人才也最盛 , 成为汉代人才选拔的主流 。
3、举贤良、方正、文学对策
方正、文学均为汉代察举科目之一 , 与贤良相类 , 故常连称为贤良文学、贤良方正 , 实际上皆可各自为科 , 只是区别不大 。
察举制是哪个朝代的 察举制开始于哪个朝代

文章插图
邓嗣禹先生《中国考试制度史》统计 , 西汉举贤良(方正、文学)14次 , 举方正7次 。
东汉基本沿用西汉的举贤良方正旧制 , 荐举贤良(方正)12次 , 举方正5次 , 与西汉相当 。
举贤良需策问 , 在汉代 , 皇帝以有关经义政事为题 , 书之于策 , 使臣下对答 , 谓之策问 , 这是汉代选拔官吏的考试方法之一 。
策问有对策和射策两种形式 , 是古代士人上书陈政风尚的继续和发展 。
汉文帝十五年开创由皇帝设题指事 , 亲策并且亲览以定优劣 , 应该是一个创举 , 以后逐渐成为制度 。
策问的具体做法和程序大致是:首先由皇帝提出一些关于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即策题) , 称之为“策问” , 有若征询政见 , 应策者问答这些问题 , 提出解决的方法和个人的见解 , 称之为“对策” 。
策问开始时不分难易 , 且策问内容事先公开 , 被荐举人写好后 , 经有司递呈皇帝亲览 。一般一策即毕 , 有时还有二策、三策 , 如董仲舒即连对三策而授以江都相 。
射策即设科射策 , 也是汉代的一种考试方法 。
其法是事先将试题书写于简策 , 依照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 , 或甲乙丙三科 , 列而置之 , 不使彰显 。应试者任意抽取问题回答 , 考官根据考试的成绩以判断优劣 , 优异者分别授予相应官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