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 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的故事

三十六计 , 第四计历史典故——胜战计之“以逸待劳”!
第四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 , 不以战;损刚益柔” 。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 , 不一定要采取直接进攻的手段 , 可以以消耗的方式减损敌方的力量 , 从而壮大我方 , 利用强弱双方互相转化的原理来使敌人由强转弱 。
这就是“以柔制刚”的攻敌办法 。兵书上说:“凡是先到战场等待敌人者 , 他就显得安逸而有精力;而后赶到阵地仓促应战者 , 必然显得疲劳困顿 。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 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的故事

文章插图
【以逸待劳典故】公元221年7月 , 蜀国刘备亲率大军攻打吴国 , 深入吴国境内 。
吴国大都督陆逊 , 通过对吴蜀两军的兵力、士气以及地形条件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 认为蜀军实力强大、求胜心切 , 吴军应以逸待劳 , 避其锋芒 , 将蜀军引诱到吴国腹地山林地带再伺机将其歼灭 。
公元222年1月~6月 , 吴蜀两军在夷陵地区相持不下 , 蜀军多次出战 , 吴军坚守不出 。
由于远离后方 , 蜀军后勤补给十分困难 , 加上天气炎热 , 士气逐渐低落 。陆逊得知后 , 认为决战时机已到 , 下令发动火攻 , 一举击溃蜀军 。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 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的故事

文章插图
历史案例:
1.王翦伐楚: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 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的故事

文章插图
公元前226年 , 秦国已灭掉了赵国和韩国 , 且屡屡击破楚军 。秦将李信率领二十万军队伐楚 , 但他大意轻敌 , 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 , 丢盔弃甲 , 狼狈而逃 , 秦军损失数万 。
后来 , 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 。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 , 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 。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 , 只是专心修筑城池 , 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 。
两军对垒 , 战争一触即发 。楚军急于击退秦军 , 相持年余 。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 , 吃饱喝足 。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 , 精力充沛 , 平时操练 , 技艺精进 , 王翦心中十分高兴 。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 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的故事

文章插图
一年后 , 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 , 将士已无斗志 , 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 , 于是决定东撤 。王翦见时机已到 , 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 。
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 , 直杀得楚军溃不成军 。秦军乘胜追击 , 杀死了楚将项燕 , 势不可当 。公元前223年 , 秦灭楚 。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 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的故事

文章插图
2.火烧连营:
关羽大意失荆州 , 被东吴加害 。刘备大怒 , 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 。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 , 居高临下 , 势如破竹 。
举兵东下 , 连胜十余阵 , 锐气正盛 , 直至彝陵、猇亭一带 , 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 。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 , 率五万人迎战 。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 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的故事

文章插图
陆逊深谙兵法 , 正确地分析了形势 , 认为刘备锐气始盛 , 并且居高临下 , 吴军难以进攻 。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 , 以观其变 。
吴军完全撤出山地 , 这样 , 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 , 反而处于被动地位 , 欲战不能 , 兵疲意阻 。相持半年 , 蜀军斗志松懈 。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 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的故事

文章插图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 , 首尾难顾 , 在山林安营扎寨 , 犯了兵家之忌 。时机成熟 , 陆逊下令全面反攻 , 打得蜀军措手不及 。
陆逊一把火 , 烧毁蜀军连营 , 蜀军大乱 , 伤亡惨重 , 慌忙撤退 , 溃不成军 。刘备乘夜突围逃遁 , 退至白帝城 , 次年四月 , 一病不起 , 遂亡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