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陆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陆游书愤表达的思想感情

陆游用七律《书愤》慷慨陈词:愿以身报国,叹无处效忠!
公元1186年,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已经年过花甲,此时闲居在山阴老家五年有余 。
对于临终前都不忘告诫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陆游来说,尚且未到告老还乡之期,只是迫不得已的蛰伏罢了 。
此前五六年江西发大水,事急从权,陆游号令各地开仓赈灾,并且越级上书朝廷,后来回京述职遭到给事中赵汝愚弹劾“行事越矩”,陆游愤而辞官,也不曾得到任何挽留,于是挂着空衔回家乡蛰居 。

书愤陆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陆游书愤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插图
所谓“身在朝野心在朝堂”,陆游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期盼着收复河山,再看看自己,垂垂老矣,报国无门,心中不免升起一腔悲愤,一点点积攒着,直到无法控制地喷涌而出,信手挥毫胸中的愤怒: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的亲身经历
诗的开篇,陆游坦言:年少轻狂的时候哪里会知道世事如此艰难,时常遥望那北边的中原大地,回想起曾经立下誓言时的热血沸腾,怎知如今会遭受这层层阻碍,寸步难行呢?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陆游仕途生涯中少有的光辉瞬间,却是昙花一现,瞬间化为泡影,失意落寞油然而生 。
书愤陆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陆游书愤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插图
陆游37岁时在镇江府任通判,隔江相对的便是瓜洲渡,是当时边防重地 。诗人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恰逢主战派的张浚作为右丞相总督江淮兵马,时常乘坐楼船往来镇江和建康巡防 。
公元1163年,张浚统帅江淮兵马渡过淮水北伐,收复安徽宿州等失地,虽是一点点的成功,对于陆游这样的爱国志士都是极大的鼓励,奈何张俊部下未能齐心协力,结局到底还是败北了 。
陆游48岁时得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赏识,招为幕僚 。王炎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陆游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也很欣喜,到任后常到边塞各地实地考察,其中包括大散关 。
著名的“平戎策”就诞生于这期间,这是陆游人生中唯一一次亲临抗金前线的军旅体验,切实感受到了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情万丈,可惜很短暂 。
书愤陆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陆游书愤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插图
【书愤陆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陆游书愤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没过几个月,朝廷就驳斥了王炎提交的“平戎策”,并将王炎调入京中,失去了驻守边关兵权,北伐的计划再次功亏一篑 。
陆游仕途生涯中这两件光辉闪耀之事足以回味终生,然而快乐的日子实在太过短暂,结局总令人心伤,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之下,心中不为人知的痛苦压抑几乎到了极致,迫切需要宣泄出来 。
忆往昔风光,叹现实悲怆 。
陆游的愤怒与无奈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就是现实,无论过去多么豪迈,空有凌云壮志,却到了英雄垂暮之际,仍然未有大展宏图的机会,心中是无限的痛心疾首 。
书愤陆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陆游书愤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插图
陆游自诩的“塞上长城” ,实际上是刘宋名将檀道济,其为刘宋立下赫赫战功,却因功高震主被害,临终前愤恨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后来刘宋面对北魏军队节节败退,无力抵挡 。
一个“空”字让所有的热血沸腾、凌云壮志全都落空,曾经的理想通通幻灭,陆游拿着镜子看那里面苍老的容颜,青丝夹白发,两鬓斑白成雪,如何能不痛苦呢?
理想和现状,隔着天与地的距离,而这一切并非诗人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坚定、不够奋斗,而是世事难料,奸臣当道,小人误国啊!
就连塞上长城檀道济都不免为小人所害,何况自己空有理想抱负,尚未有成就的呢?一股有心无力的悲怆于无形间弥漫开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穷尽一生北伐五次,真正做到了出师表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最终功亏一篑,然而千百年间却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 。
书愤陆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陆游书愤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插图
陆游的诗里盛赞诸葛亮“北伐收复中原”之志,甚至羡慕其能够征战沙场,运筹帷幄,他期待着千百年后自己也能成为这样名留青史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