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 道家无为而治无为的含义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意思是,使百姓无奸巧之心,无非分之想,内心纯净淡泊,使那些争名夺利的“智巧”之人不敢为非作歹 。
所以圣人治世,按照“无为”的原则来做事,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 。
曾仕强先生解读常使民无知无欲 。“无知”,就是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智;“无欲”,就是不要有贪念 。
尤其是对小孩子,基本生活需求要满足他,其他的不给,不能什么都要满足 。总是说“没有办法,小孩要;没有办法,隔壁有……”这样算什么父母?最后谁倒霉,自己倒霉 。
“无知无欲”,意思是说,你过正常的生活,不要跟人家比,你跟人家比干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整人家,要想办法超越人家,这都不需要的事情 。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不敢为”的意思是不敢胡作乱为,使那些有聪明才智的人,不敢胡作乱为 。
现在的社会鼓励大家有聪明才智,要创造,强调要先有作为,做错了再说;还鼓励你要做,要你表现得跟别人不一样 。也有很多人都是不敢为,其实不敢为才是高明的 。
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是第三章的结论 。不逞能,表示自己比别人懂得多,不表示自己很会用人才,这就是无为 。
我知道这个好那个不好,显示我有判断力,我有什么欲望就显示出来,让大家来满足我,这些都是乱源 。能够把这些乱源消减掉,你就无不治,无论去管什么,你都会管得好好的 。

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 道家无为而治无为的含义

文章插图
傅佩荣先生解读01无知无欲
有人误会老子,说圣人要让老百姓“无知无欲”,这是搞愚民政策,就是让老百姓不要有知识,也不要有欲望,让老百姓变得很愚蠢 。
要分辨这样做是目的,还是手段?目的是为了要避免让老百姓陷入竞争、窃盗、混乱等等更大的困境,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而手段就是老百姓所知的东西越单纯越好,因为“知”一定带来“欲” 。
02“知”有三个层次
与“无知无欲”相对的是“有知有欲” 。人有理性,自然会想要知道 。但请问:你知道的是什么?如果你有正确的“知”,就会有正确的“欲” 。
你怎么判断“知”正不正确呢?老子的“知”有三个层次:一是把认知当作区分,二是把认知当作避难,三是把认知当作启明 。
一般人的认知都是在“区分”的层次,区分可以让人过得安全,但是相对的就会出现各种欲望,知道什么更好,就去追求了 。
就像前面讲的:你说谁比较杰出,我就要向他效法,与别人竞争;你说什么是难得的东西,那我就要去争取 。如果人的认知有偏差,欲望当然是偏差的
认知的第二个层次,叫做“避难”,避开灾难 。有的人见多识广,知道某些情况开始不错,后面就会有后患 。那怎么办?他就先收敛自己、节制自己来避开某些灾难 。
【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 道家无为而治无为的含义】有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木也许不能选择自己要长得如何,但人可以选择 。
认知的第三个层次,就是要悟道,这个时候认知称作“启明”,这个“明”就是光明的明 。悟道了,好像心灵之眼忽然张开 。悟道之后,看待许多事情就完全不同 。
我们可以学习反省自己,让心思与欲望稍微单纯一点,减少一点?正如西方近代哲学家笛卡尔说的,“让我的欲望不要超过我的能力范围”,就会少了很多困扰 。
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 道家无为而治无为的含义

文章插图
03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
让那些明智的人不敢轻举妄动,为什么?自作聪明的人轻举妄动,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因为百姓没有各种偏差的“知”与偏差的“欲”,也就是进入一种无知无欲的状态;那你聪明人再怎么做,是无法煽动百姓来达成你个人欲望的 。
04“为无为,则无不治
”由此可见,老子的目的,是要用圣人这位悟道的统治者来妥善治理百姓 。一般说老子的“无为而治”就来自此处 。无为而治,表面上是无心的,没有刻意做任何事,结果什么都做好了,社会也上轨道了 。
05老子的“无为而治”,与孔子在《论语》里面所说的“无为而治者,就是舜吧”意思不一样的 。
儒家的无为而治是因为肯定人性向善,所以统治者只要行善,老百姓自然跟着你走,你不用刻意做任何事 。道家的无为而治先不牵涉到德行,而是一种深刻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