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谁提出的 中庸之道是哪家学派的思想-

孔子“中庸之道”的另一面:其实他既想做狂士 , 还想做狷者!
中国人的中庸人格自非孔子开始 。事实上 , 在孔子之前 , 儒家思想的萌芽已经在周朝出现 。
周公在写给儿子伯禽的家训中就有类似于“中庸之道”的人生处世的智慧 。
伯禽被封到鲁国做国君 , 在临行前 , 父亲周公给他写了一篇家训 。周公说: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 , 荣;
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 , 安;
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 , 益;
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 , 广 。
这是一种人生谋略与处世之道 , 越是聪明越是要以愚的形象出现 , 越是学问深厚越要显得自己的浅薄 。这其实已经有了孔子儒家文质彬彬温柔敦厚的中庸人格的影子 。
早熟的中华民族从一开始 , 似乎就走了一条与古希腊哲学重自然探索而相异的道路 , 中国人太重视伦理人文、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 。

中庸之道是谁提出的 中庸之道是哪家学派的思想-

文章插图
而崇拜周公与周礼的孔子自然将此种人伦之道发挥到了极致 。孔子给人们规定了人生道路的方法论 , 那就是“中庸之道” 。
简单地说 , 孔子认为人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 “中”乃不偏不倚 , 所有超出“中”的平衡点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 。
“庸”乃日常之用平常无奇 , 所有超过人伦生活和经验世界的行为 , 都在反对之列 。
在生活中 , 我们不能出格 , 也不可以标新立异 , 更不可以做狂呼乱叫咋咋呼呼的狂士 。
因为 ,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做文质彬彬温柔敦厚的君子 。
在“中庸之道”的轨道之下 , 孔子喜欢关雎那含而不露的爱情 , 却不喜欢郑人那自由奔放的生命歌唱 。
孔子喜欢平静木讷有点像个呆子的颜回 , 却不喜欢勇敢精进又有一些反叛精神的子路与宰予 。
孔子是“中庸人格”的倡导者 , 更是践行者 。
他“中庸之道”的人格模式与“过犹不及”的方法论 , 造就了中国人守规矩、重集体、小心谨慎甚至是唯唯诺诺的人格 , 老实木讷、循规蹈矩 , 似乎成了中国人的标签 。
当然 , 将中国人人性之中所有的弱点都归咎于孔子 , 很显然并不辩证 。
事实上 , 先秦儒学在西汉大一统之后 , 已经丧失了大部分宝贵的精神内涵 , 在董仲舒以及宋代理学朱熹的改造之下 , 先秦儒学那种尚活泼自由的心灵 , 追求个性独立与自由的狂狷人格已经逐步消失 。
也就是说 , 从对人性个体自由的尊崇程度上来看 , 先秦儒学培养的是恐龙 , 到宋明理学时 , 出来的已经是壁虎了 。
中庸之道是谁提出的 中庸之道是哪家学派的思想-

文章插图
孔子崇尚“中庸人格” , 但孔子似乎对“中庸人格”的反面狂狷人格并不讨厌 , 相反 , 在孔子一潭古水的心湖之下 , 似乎有狂狷人格的波涛在暗流涌动 。
孔子一生追求中庸之道、文质彬彬君子的做派 , 但显然他的人生并不圆满 , 相反他的人生很不堪 。
人越是在不堪的时候越会怀疑之前的价值观 , 还会朝着价值观的方面前进 。其实 , 孔子对狂狷人格颇有些心向往之的 。
孔子是是这样定义狂狷人格的:“不得中行而与之 , 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 狷者有所不为也 。”
事实上 , 狂与狷都超过了中的平衡点 , 是中庸之道的对立面 。
孔子崇尚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不及无不过的“中” , 在现实生活中执行起来难度太大 , 于是孔子也不再死守“中”的信条 , 他说若是做不到完美的中 , 那还有另外两条路可以走 。
一是可以做志向高远勇猛精进的狂者 , 二是也可以做能保持特立独行品质高洁的狷者 。
狷者的人生可以不主流 , 但绝对不能随大流 ,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 懂得人生进退之妙 。
中庸之道是谁提出的 中庸之道是哪家学派的思想-

文章插图
那么 , 在孔子身上是否存在狂狷人格呢?如果有 , 他是狂还是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