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民国一块大洋的购买力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民国一块大洋的购买力

文章插图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钱币 , 形式和价值各有不同 , 但其用作交易的功能与性质是不变的 , 大洋就是中华民国时期货币的别称 , 又名银圆或银元 , 指代旧时使用的银质钱币 。形状为圆形 , 价值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 。
我们经常能在历史纪录片中听到“一万大洋”这样的字眼 , 甚至有些人家里也会收藏过去时期的大洋 , 不少人都会好奇 , 民国时期的“一万大洋”到底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
大洋的来历——“袁大头”在民国时期 , 正是国门大开 , 汇聚各方文化、各种领导思想的时代 , 人们不用出国就能见到上百种钱 , 除了“袁大头” , 还有银元“孙大头”、“鹰洋”以及清末银元“龙洋” , 这四种货币皆有十分值钱的购买力 , 购置各类物品贴补家用 , 在市场通用 , 也为社会大众认可 , “大洋”亦是其亲切称号 。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民国一块大洋的购买力

文章插图
然而好景不长 , 众所周知 , 清朝灭亡之后 , 1912年4月袁世凯出任大总统 。当时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还有一部分是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 , 中外并存 , 种类繁多 , 折算过程也十分复杂再加上北洋政府铸币繁复 , 内外因共同导致民众积怨渐深 , 极需一个统一的币种减轻压力 , 与此同时袁世凯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 , 借助货币改制以期解决军费问题 , 便决定铸发国币 。其头像铸于背面的“袁大头”由此而来 。
而新制造的“袁大头”成色、重量有严格规定 , 规格统一易识别 , 因此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 , 逐步取代了其他币种 , 成为流通市场的主币 。有了统一的货币 , 百姓开始安居乐业 , 积累财富 , 大洋的购买力在开始民国初期处于稳健状态 , 但放眼整个民国时期来看 , 动乱时期的大洋影响力远超过稳定时期的影响力 , 钱贵民轻的现象也缓缓拉开历史的帷幕 。
大洋同时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精神 , 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兴衰 , 反映着一个时代领导人的统领思想 , 承接着一个时代人民的辛勤汗水 , 是一整个时代的缩影 。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等于多少人民币 民国一块大洋的购买力

文章插图
大洋的购买力虽然大洋在民国时期才出现 , 但是在民国的不同时期所含的价值是不同的 。甚至随着通货膨胀 , 大洋的购买力在不同年份差异颇大 。比如民国初期 , 物质条件匮乏 , 民以食为天 , 解决温饱问题是摆在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 。大洋主要就用于日常饮食消费之中 , 购买力也不会太高 , 对于一个五口之家并且只有两个劳动力来说 , 维持基本温饱已是踮起脚尖才能做到的事 , 更不会将大洋花在新衣服的添置上 。
一万大洋可能并不能使大家对大洋的购买力有较确切的认识 , 一块大洋更能反映当时银元的购买水平 , 那么一块大洋在民国时期能买到哪些东西呢?据资料显示 , 一块大洋在1912年的北京能买60斤普通大米 , 或者供6个人吃一顿羊肉火锅 。在1931年春天的广州近郊能买25斤大米或20斤豆角 。
在1937年夏天的成都市区能买16斤大米 , 或5斤猪肉 , 或40个鸡蛋 。可以看出 , 地域不同大洋的购买力各有千秋 ,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推移 , 物价逐渐上涨并且涨幅越来越快 , 一块大洋所能换取的东西也越来越少 。
从地域上看 , 沿江沿海地区粮价又各有差异 , 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较高 , 大洋的购买力相对低一些 , 比如鲁迅在北京定居时 , 一块大洋能买五六十斤大米 , 后来去了上海 , 一块大洋只能买20斤大米 。从时间上看 , 大洋随着粮价变贵购买力也就越来越低 。
但大洋终归属于“值钱”的硬通货 , 不论何时何地何人 , 只要花几十块 , 一定能买到一堆好东西 。如今也仍然存在关于大洋的口头禅和“一提大洋给人一种就很富裕”的莫名的直接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