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谁提出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怎么理解( 二 )


知行合一是谁提出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当他具备这样的思想认识后,他的内心越来越平静,纵然流落偏远之地,即使仕途不顺,他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自己的优势和专长,造福当地老百姓,像张载那样“为生民立命” 。
用行动去履行自己的才识和良知,把学识、智慧和举措、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巨大作用 。
一个人即使再有才能和智慧,光说不做,只会讲大道理,对他人和自己的用处都不大 。
通过不断思考和感悟后,王阳明的内心更加坚定,也明白了自己将来的人生目标 。两年后,在一帮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刘瑾被治罪,王阳明回到京城,开启了他的巅峰人生,终成一代大儒 。
实际上,“知行合一”的理念早在先秦时期就体现出萌芽,只不过不如王阳明总结得这么全面和深刻 。
知行合一是谁提出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孔子曾经说过一些跟“知行合一”近似的话语,比如,他在《论语·宪问》里说道:耻其言之过其行 。
在《论语·里仁》里说道: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在《论语·子路》里说道:言之必可行 。
把道德观念转化成道德行为,是孔子一生追求的事情,在周游六国时,孔子以身作则,要求所有弟子这样做,受到了追星捧月般的拥戴,因此,孔子被后人誉为“万圣师表” 。
王阳明对儒家鼻祖孔子十分崇拜,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不仅领悟出这四个字的真正内涵,并为之探索出具体的执行方法 。
从这一点来看,王阳明同样很伟大,他也够得上“圣人”的称号 。
如果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点应用到现实生活里,对人们的为人处世有很好的督促作用 。
知行合一是谁提出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比如,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知恩图报……这些大道理人人都懂,但每个人未必懂得去做,懂得把这些美德长期坚持做下去,发扬下去 。
许多人嘴上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属于那种“双重人格”,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完全偏离了“知行合一”的理念,也会给自己人生留下许多污点 。
有修养和信仰的人,则会遵从内心的良知,会自觉地把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行动统一起来,做一名真正的有用之人 。
这样做,既不违背自己的内心,又能造福于他人,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一样,何乐而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