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这个成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尤其搞文学、写书法的人,常常要用到这个成语 。
作家经常会把“知行合一”用在遣词造句里,以此来倡导人们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
书法家则常常会把这四个字写成榜书,白纸黑字,悬挂室内,来警醒自己或他人 。
这个成语实际上是一个“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由明代“心学”大儒王阳明(1472年——1529年)提出 。
他是在总结完“儒家学说”的精髓,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感悟,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而提出 。
“知行合一”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其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了传统文化里的许多精华 。
文章插图
我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是:把自己的认知与行动合二为一,以意识结合实践去做事情,才能得到圆满结果 。
“知”字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认知,也就是对万事万物的理解程度,引申为一个人的智慧 。就像孔子在《论语》里说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不懂装懂,这是愚蠢的表现 。
二是指良知,是对道德规范和人格魅力的要求,在这些方面越突出的人,他的良知就越显眼,时刻能流露出来,利人利己 。
良知乃人的本性,是一个人从娘胎里带来的东西,人们常说“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对良知来源的最好见证 。
文章插图
任何学说随着继承者不断钻研,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往往会衍生出新的流派 。就如一棵大树,总会从四周不断长出新的枝杈,体量会越来越大,呈现出枝繁叶茂的态势 。
“儒家学说”同样经历了不断发展、壮大、衍生的过程 。王阳明是继孔子、孟子、荀子、韩愈、程颢、程颐、朱熹、张载等大儒之后,对儒学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化巨匠 。
儒学发展到北宋时,诞生了“理学”,也叫“义理之学”,是以儒学为基础,同时融合道家学说和佛学的一些观点,产生的一种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
到南宋时,理学继续发展壮大,衍生出“心学”,由大儒陆九渊(1139年——1193年)开创 。出生于明孝宗成化年间的王阳明,则是继陆九渊之后,让心学再上高峰的大儒 。
王阳明的心学以“心本论”为基础,强调“心即是理”的观点,在他眼里,最高的道理不需要从外部求得,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 。
他纠正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淡化了人欲和天理之间的对立关系,这种观点具有非常积极的一面,小到个人的修身养性,大到民安国泰,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文章插图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观点,是1509年他在贵阳讲学时提出,当时他已经37岁,是在经历了九死一生后才感悟得到 。
王阳明出生于绍兴府一个名门,父亲王华曾中过状元,是明孝宗成化年间的吏部尚书 。但王阳明的仕途之路并不怎么顺利,直到27岁,他才考中二甲进士,总算进入仕途 。
然而,此时的大明王朝败絮其中,宦官刘瑾(1451年——1510年)一手遮天,甚至独揽大权,像王华、王阳明父子这样忠君爱国的正直文人,经常是刘瑾打压的对象 。
1506年冬,王阳明因上疏而触怒了刘瑾,被责罚后,谪贬到贵州修文县一个叫“龙场”的小驿站任职,他的父亲王华也受他牵连,离开京城北京到南京做官 。
【知行合一是谁提出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怎么理解】穷凶极恶的刘瑾仍然不解气,派人在半路追杀王阳明,万不得已,王阳明假装跳河淹死,才躲过一劫 。
文章插图
大难不死后,王阳明来到龙场驿站,一边认真工作,一边专心悟道 。当他看到当地贫穷落后,民风还没有开化时,就决定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学识来教导这里的人 。
于是,他在民居里开办书院,每天抽出时间教当地人读书识字,受到了当地人极高的拥戴 。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王阳明又不断审视自己这半生走过的路,总结自己的得失,终于悟出了“知行合一”,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它是源自内心的一种修养和信仰 。
王阳明清楚自己是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有学识,有眼界,有思想,有抱负,有人格,外在和内在的修养都很高,这些都是他的优势,如何把自身优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成果,才是他现在和将来要做的事情 。
- 摩羯座天蝎座在一起有多般配 摩羯和天蝎座在一起合适吗
- 一天吃多少花生合适 每天吃20粒花生多吗
- 分手超过三个月就不会复合了 男朋友拉黑我3个月
- 37调鱼竿适合钓什么鱼 根据不同鱼种选用不同竿子
- 海参一天吃多少合适 海参吃多了好吗
- 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的鬼谷奇谋 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是什么意思
- 紫砂杯泡什么茶好喝一点 适合用紫砂壶冲泡的茶叶有
- 目前搬砖最好的游戏 最适合搬砖的游戏
- 男人分手后多长时间后悔想复合 一般分手多久男生想复合
- 浙江的大学排名一览表 浙江高校最新综合实力排名